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歐美人本主義地理學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影響十分廣泛。它既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論著,也是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 本著以現象學為基本方法論,從經驗的視角著力刻畫“地方”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變化,並批判性地指出人類生存場所遭遇的“失根”危機與可能面臨的命運。同時,該書提出的地方的“內部性”與“外部性”術語對學界的影響尤為深遠。 本譯著譯自2008 年的重印本。作者在其中增加了一篇新的前言,著重介紹“地方”這一概念的內涵在當時出現的變化,並指出新千年以後的全球旅行與商業形態雖已不同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但“地方”依然是人本主義地理學認識並解釋世界的關鍵出發點。 與此同時,這篇前言也道出“無地方”這一術語的內涵演進,即“無地方”與“地方”已不再呈現為尖銳的對立狀態,反而在後現代的處境下呈現出彼此交織的狀態。“無地方”的內涵儘管存在上述變化,但原創於1976 年的這部著作依然是我們去理解雷爾夫思想的基本出發點。
再版前言 前言 致謝 1.地方與地理學的現象學基礎 2.空間與地方 3.地方的本質 4.論地方認同 5.地方感與本真的地方建造 6.無地方 7.今日的景觀經驗 8.地方的前途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愛德華•雷爾夫,加拿大地理學家愛德華•雷爾夫以其著作《地方與無地方》聞名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與段義孚、布蒂默等人齊名為當代歐美人文主義地理學思潮的中流砥柱。雷爾夫的論著多從人類的經驗視角出發去探討地理學的現象學基礎。其研究往往涉及對地方感、地方依附與地方認同的闡述,以及它們隨時代演進而出現的變化。此外,雷爾夫頗具影響力的著作還包括《理性的景觀與人本主義地理學》(1981)和《現代城市景觀》(1987),等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