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緒論 第一章 宋明以前儒家感應思想概述 第一節 上古時期:交感巫術的道德化轉向 一 從交感巫術到科學思維:人類學視域下人類思維的發展 二 占卜、祭祀與巫術:商代人神交通的三種形式 三 由帝到天:從主宰性到互動性 第二節 春秋、戰國:儒家感應圖式的初步建構 一 仁作為感應之德的確立 二 “惻隱之心”:感應與同情 三 《易傳》:世界感應圖式的初步建構 第三節 兩漢時期:天人感應思想的形成與衰落 一 人副天數:天人感應的先天構架與基礎 二 同類相感:天人感應的原則 三 人弘天道:天人感應的道德旨歸 四 王充對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 氣之感應 第一節 本源之氣的感應作用 一 氣本和氣化 二 同類相感和二端之感:本源之氣感應作用的形式與原則 三 本源之氣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二節 氣化萬物的感應作用 一 萬物與物性 二 因性相感:氣化萬物感應作用的形式與原則 三 外感:事物之間普遍的相互作用關係 四 氣化萬物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三節 作為天理的感應作用 一 理之感應與感應之理 二 內感:感應之理的形式 三 感應之理的特徵 第三章 心之感應 第一節 心與氣之感應 一 氣志之感應 二 祭祀之感應 三 蔔筮之感應 四 心與氣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二節 心與物理之感應 一 感覺與感受:心對物的直接感知 二 體物與格物:心對物理的體知 三 心與物理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三節 心與心之感應 一 同情與感動:心與心的自發感通 二 主宰和推:心與心的自主感通 三 心與心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四章 良知感應 第一節 良知的特質 一 心與良知 二 良知的四重面相 三 良知“與物無對”及其意涵 第二節 良知寂感作用 一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良知感應的方式 二 寂感的兩種形式:自寂而感與即寂即感 三 兩種形式之間的爭論 第三節 自然感應:良知寂感的原則與特質 一 自然與自由 二 良知感應的特質 三 良知寂感之張力及其消解 結語 一 內在感應論:宋明儒學感應思想的歷史定位 二 生機主義:以感應為基礎的宋明儒學宇宙觀的總體特質 三 感應之道的界限:反思與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章林 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安慶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宋明儒學、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專案一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專案、國家社科基金青年專案各一項;獲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一項。在《哲學與文化》《孔子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