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我們都認為書是開放給大眾閱讀,書一直都在,圖書館裡的書更不會不見。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讀過的一本愛書竟然從圖書館被撤走,竟然有人在決定你什麼書可以看,什麼書不可以看,你會不會感覺很不舒服?你會採取什麼行動去挽救愛書的命運嗎?一本深度思考的好書,挑戰既定的框架,你一定會邊讀邊覺得好過癮!──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
剛開始閱讀《禁書圖書館》時,覺得很荒謬,心想:「怎麼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呢?」其實,在人類歷史上就是發生過。書中有很多議題,值得帶領孩子一起思考。
「禁書」的意思是,有些人禁止某些人閱讀特定的書。我們不禁要問,誰有權這麼做呢?而權力大的人總會想著某些人不適合閱讀某一類的書。例如:大人常跟小孩說,這一類的書你目前不適合閱讀。就跟電影一樣,限制級和輔導級電影就不該讓未滿十二歲的小孩觀看。但是,書呢?尤其存放在圖書館的書,除了具有血腥暴力情節或是提到性的書籍(通常限制級的書會以塑膠膜封裝起來),還有什麼書會被查禁呢?查禁的理由又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所謂的「查禁」是全面不准,而不是個人勸說。這樣的議題,可以讓孩子思考,誰有這樣的權力?他們所作所為的正當性又是什麼?
遇到不合理、不公平的問題時,以學生的立場來看,可以如何反擊呢?反擊包括說之以理,說服反對者,讓他們放心讓孩子閱讀,放棄當初「查禁」的理由。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提供了單純閱讀的樂趣,更是培養孩子思辨能力的最佳讀本。──邱慕泥(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
經過專家嚴選買進圖書館的書,為什麼會被查禁呢?禁書禁得了嗎?如果某本書被查禁,你會不在乎還是更想看?《禁書圖書館》描述小學生以創意突破禁令,吸引同學來閱讀「禁書」。雪夜閉門讀禁書,是大學時代的趣事,對目前在大學圖書館服務的我而言,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圖書館應該如何面對禁書的壓力。──陳昭珍(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兼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館長)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能在圖書館找到任何你想閱讀的書,是多麼幸福的事。如同書中說的:「好書不該藏起來,而是應該讓愈多人看愈好。」身為圖書館長,我也這麼相信和努力著。──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粉專版主)
這本書的諷刺詼諧風格,帶領讀者在學校圖書館禁書行動中,以孩子的觀點看見公民的服從、言論的自由、以及賦權的議題。看似嚴肅的議題在逗趣生活事件裡交織成以小搏大又激勵人心的故事,更令人動容的是,主角艾咪安從安靜沉默的女孩,逐漸在禁書圖書館建構過程裡,學習找到自己的聲音。原來只要堅持信念,勇於發聲,公平正義總有一天會得到伸張。──黃淑貞(小兔子書坊店主)
為了被下架的圖書館書籍,一群學生想方設法成立「禁書置物櫃圖書館」,彼此分享,滿足閱讀需求。本書故事精彩,情節豐富;除了查禁書籍的嚴肅議題和圖書館價值的探討,親子之間的互動、校方和學生之間的攻防、同學之間的衝突和合作、家長支持和反對的表述等,都有深刻的描寫。最後學生想出爭取支持、解決禁書難題的妙招,令人拍案叫絕,是一本值得向家長、老師及青少年推薦的好書,並且適合讀書會和班級討論,更值得圖書館典藏和提供借閱。──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大人認為小孩不能看的書,真的就是不好的書嗎?艾咪安為了讓愛書重回圖書館做了許多努力,在這過程中,孩子可以看見人會因為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觀點,並思考該如何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蔡孟耘(宜蘭縣竹林國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
到底是「因為書的內容不好(不恰當),所以該被禁止」,還是「因為被禁止,所以書的內容不好(不恰當)」?這本小說帶領我們進行權力與自由的深度思考!──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閱讀年齡:10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