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羅素在本書中的觀點形成於1916年早期,當時他在倫敦進行了一系列關於“社會重建原則”的演講,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駭人聽聞,而羅素的戰前政治經歷並沒有讓他意識到他的同胞對戰爭是如此渴望,甚而隨著衝突加劇變得更加好戰。 因此在1915年年中,羅素通過分析社會行為、理性行為和感性行為的根源全方位地重新審視政治學的理論基礎。1916年,系列演講稿以“社會重建原則”為名付梓出版。 其美國版被出版商更名為《人為何爭斗》。羅素意在提出一種政治哲學,它基於這樣一種信條,即衝動比有意識的目標更能塑造人的生活。他把絕大多數衝動歸為兩類:佔有型衝動和創造型衝動。他認為最好的生活大多基於創造型衝動,而最糟的生活大多源於對佔有的熱愛。國家、戰爭、財產都是佔有型衝動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現;教育、婚姻、宗教則是創造型衝動的體現。而解放創造力應成為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原則。 本書被不少學者和非專業人士視為羅素對政治哲學做出的最重要貢獻。
001導言 001前言 一、 發展的原則 二、 國家 三、 戰爭作為一種制度 四、 財產 五、 教育 六、 婚姻與人口問題 七、 宗教與教會 八、 我們所能做的
伯特蘭·羅素(1872—1970),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1890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羅素一生致力於探討教育、倫理、歷史、政治、婚姻、社會改革以及和平運動等問題,著述頗豐,其文字有一種獨特的幽默機智,因其“以豐富而重要的著作為宣導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所作的貢獻”,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此外,他也是20世紀西方著名的反戰人士、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