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科技傳播促進科技本身的延續、積累和發展,以此能夠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國家實力。科技傳播是科學技術知識在不同傳播主體之間傳遞並向社會擴散的過程,新媒體時代媒介的互動性特質和網路化思維使科技傳播呈現“圍觀”的效應,不論是新聞還是事件,不論是科普還是教育,不斷增多且無法確定變數的龐雜資訊迅速擴充到傳播過程中,新媒體作為傳遞資訊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的媒介平臺,如何與科技傳播對內容嚴謹求實的要求相適應?科技傳播生態是否與自然生態具有相似的結構和特徵?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及其評價體系建構分析》將生態學思維中的關聯性與整體性、動態性和平衡性作為跨學科研究的視角,從生態學角度把握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的本質和特點,使用投影尋蹤模型對中國各地區科技傳播能力狀況進行比較,分析現實問題,剖析其根源,以期能夠實現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動態平衡的目標。
緒論1 1 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審視14 1.1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界說14 1.1.1新媒體的界定14 1.1.2科技傳播的概念16 1.1.3科技傳播生態的內涵18 1.2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何以必要20 1.2.1生態學理論發展的現代意蘊20 1.2.2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的生態隱喻21 1.2.3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的社會基礎22 1.3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何以可能23 1.3.1時代特徵:新媒體的時代發展23 1.3.2理論基礎:媒介技術哲學的延伸24 1.3.3環境依賴:風險社會的科技傳播生態27 2 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的本質及生態構成32 2.1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的本質32 2.1.1科技傳播的存在方式:展現和解蔽32 2.1.2科技傳播的指引方式:從空虛意向走向充實意向34 2.1.3科技傳播的澄明之境:倫理意向性36 2.2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分析38 2.2.1科技傳播生態的複雜適應性38 2.2.2科技傳播生態的過程混沌性40 2.2.3科技傳播生態的整體湧現性42 2.3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結構:以霧霾事件為例45 2.3.1霧霾事件回顧及社會認知過程45 2.3.2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群體47 2.3.3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資源50 2.3.4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環境52 3 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失衡表現55 3.1傳播主體導向偏差55 3.1.1意見領袖的輿論導向失衡55 3.1.2信源和受眾的傳播偏向失衡57 3.2傳播內容異化的表現59 3.2.1資訊虛假的網路謠言59 3.2.2資訊超載的選擇氾濫62 3.2.3資訊落差的“數位鴻溝”63 3.3傳播媒介生態失衡65 3.3.1媒介生態位元重疊導致同質化資源惡性競爭66 3.3.2“媒介娛樂化”的科技傳播敘事66 3.3.3風險社會的媒介呈現68 4 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生態根源反思70 4.1科技傳播主體根源70 4.1.1科技傳播主體的倫理失範70 4.1.2科技傳播主體的異化72 4.1.3科技傳播主體把關缺失78 4.2科技傳播媒介根源81 4.2.1技術對新媒體的影響81 4.2.2新媒體自身的技術困境82 4.2.3媒介的風險隱患84 4.3科技傳播環境根源86 4.3.1科學主義反思86 4.3.2風險社會存在88 4.3.3社會監管弱化89 5 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的生態平衡路徑91 5.1主體自律與基本素養91 5.1.1發揮主體自律精神91 5.1.2提升受眾科學素養92 5.2媒介自由與媒介秩序94 5.2.1媒介倫理:實踐中“善”的德行94 5.2.2媒介融合: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95 5.2.3媒介控制:自由與責任同在98 5.3科技傳播環境優化100 5.3.1風險社會責任100 5.3.2健全監管過程102 6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能力的生態評價104 6.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能力的生態模型構建與求解104 6.1.1投影尋蹤模型及求解104 6.1.2隨機前沿模型及求解106 6.1.3資料來源與變數選取107 6.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能力測度結果與分析108 6.2.1基於投影尋蹤的變數測度108 6.2.2科技傳播能力的測度結果與分析108 6.3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110 6.3.1單位根檢驗110 6.3.2協整關係檢驗111 6.3.3個體固定截面加權112 6.3.4個體固定截面加權設定115 7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評價體系構建118 7.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評價體系的建立118 7.1.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評價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118 7.1.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評價體系的構成120 7.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評價模型122 7.2.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評價模型的選擇122 7.2.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127 7.2.3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131 7.3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評價標準的確定135 7.3.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系統評價標準的等級劃分135 7.3.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系統評價標準的確定方法136 7.3.3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系統評價標準的確定過程136 8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的實證評價141 8.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的現狀及統計分析141 8.1.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人員分析141 8.1.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環境分析145 8.1.3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影響分析154 8.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的具體評價163 8.2.1問卷設計與調研過程163 8.2.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評價分析164 8.3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的狀況分析193 8.3.1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主體的健康狀況分析193 8.3.2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環境的健康狀況分析197 8.3.3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影響力的健康狀況分析199 9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科技傳播生態的對策建議202 9.1建立科技傳播道德建設的長效監測評估機制202 9.2提升科技傳播從業人員的科學素養202 9.3提高科技傳播受眾的科學鑒別能力203 9.4加強科技傳播內容的過濾監管204 9.5優化科技傳播活動的政策支持204 9.6促進科技傳播管道的多元化發展205 附錄A調查問卷1 206 附錄B調查問卷2 210 後記214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