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緊緊圍繞馬克思的感性概念這一理論主線,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思想史前提、青年馬克思的感性概念、歷史唯物主義確立時期的感性概念、感性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學批判、整體視閾中的馬克思的感性概念、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當代解讀和當代意義這六個方面出發,採用文本解讀和理論分析相結合、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較為系統地梳理和考察了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多重內涵,較為深入地分析和探究了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重要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較為深刻地揭示和展現了馬克思所開闢的新的哲學道路與哲學傳統。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概況 一 國外研究概況 二 國內研究概況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重點、難點與創新點 一 研究重點 二 研究難點 三 研究創新點 第一章 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思想史前提 第一節 古希臘哲學視域中的感性概念 一 存在與感性:自然哲學傳統中的感性概念 二 理性的突兀與感性的蟄伏:形而上學傳統中的感性概念 三 感性與個體性:伊壁鳩魯哲學中的感性思想 第二節 近代哲學視域中的感性概念 一 伽桑狄:唯物主義的感覺論 二 洛克:被動直觀的感覺論 三 休謨:感性的人性論 四 維柯:感性的創造性能力 第三節 德國古典哲學視域中的感性概念 一 康得:先驗感性論與感性的主體化 二 費希特:純粹自我與感性世界 三 黑格爾:感性確定性與理性化的感性 第四節 費爾巴哈哲學視域中的感性概念 一 從宗教神學到人本主義:費爾巴哈哲學的感性轉向 二 從理性存在到感性存在:費爾巴哈哲學的感性物件性原則 三 從抽象思辨到感性直觀: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青年馬克思的感性概念 第一節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的感性概念 一 作為客觀現象的感性世界:感性知覺的存在論地位 二 伊壁鳩魯哲學的偏斜原則:感性的人的個體性與自由 三 偶然性範疇的存在論意義:感性的人的活動的可能性 四 形體化的時間:感性的人的歷史性與生成性 五 世界的哲學化與哲學的世界化:哲學是介入現實的實踐力量 第二節 《萊茵報》和《德法年鑒》時期的感性概念 一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理性國家的銷蝕與感性的政治批判 二 《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宗教的人本主義批判與人的感性解放 第三節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一 感性、物件性與活動:對費爾巴哈哲學感性物件性原則的繼承與超越 二 從思辨辯證法到感性辯證法:對整個黑格爾哲學的批判 三 感性異化與私有財產批判:經濟學理論的哲學審視 四 感性解放與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人的感性生命的現實訴求 第四節 《神聖家族》中的感性概念 一 從抽象範疇到感性現實:對黑格爾思辨理性哲學的再批判 二 從異化勞動到實踐:感性物件性活動的經濟內涵 第三章 歷史唯物主義確立時期的感性概念 第一節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感性概念 一 從感性客體到感性主體:感性活動概念的提出 二 感性的人的本質:感性活動與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三 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馬克思哲學的根本旨趣 第二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感性活動概念 一 感性活動與人的存在:現實的個人的現實前提 二 感性活動與自然:感性世界的存在基礎 三 感性活動與歷史:感性的歷史運動的深層內涵 ……
劉建江(1989一 ),男,江西吉安人,武漢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聯合培養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教學科研專案多項,出版學術譯著一部,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江海學刊》《中國社會科學報》等CSSCI期刊和報紙上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其中一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獲校級教學科研獎勵多項。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