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是具有世界聲譽的經典之作。 《社會研究方法(第十四版)》討論範圍廣泛、論述嚴密,從社會理論基本範式到學科報告撰寫,從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種複雜技術方法,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把一些複雜的方法問題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銜接起來,表述清晰明白、生動自然。既適合專門研究人員,也是其他相關學科研究人員的參考書。
第1篇 研究概論 第1章 人類研究與科學 3 導言 3 1.1 尋求真實 4 1.1.1 共識中的知識 4 1.1.2 探索中的錯誤,一些解決方案 6 1.2 社會科學的基礎 7 1.2.1 理論,而非哲學或信仰 8 1.2.2 社會規律 8 1.2.3 累計,而非個例 10 1.2.4 概念和變數 11 1.3 社會研究的目的 16 1.4 社會研究的一些辯證關係 18 1.4.1 個案式和通則式解釋 19 1.4.2 歸納與演繹理論 20 1.4.3 決定論還是能動論 22 1.4.4 定量與定性資料 23 1.5 研究計畫書 25 第2章 範式、理論與社會研究 28 導言 28 2.1 幾種社會科學範式 29 2.1.1 宏觀與微觀理論 29 2.1.2 早期實證主義 30 2.1.3 社會達爾文主義 30 2.1.4 衝突範式 31 2.1.5 符號互動主義 32 2.1.6 常人方法論 32 2.1.7 結構功能主義 33 2.1.8 女性主義範式 34 2.1.9 批判種族理論 35 2.1.10 再論理性的客觀性 36 2.2 社會理論的要素 39 2.3 兩種邏輯體系 40 2.3.1 科學的傳統模式 40 2.3.2 演繹與歸納:舉例說明 44 2.3.3 圖解對照 45 2.4 演繹式理論建構 47 2.4.1 開始 48 2.4.2 建構理論 48 2.4.3 演繹式理論舉例:分配正義 48 2.5 歸納式理論建構 50 2.6 理論和研究的關聯性 52 2.7 研究倫理與理論 52 第3章 社會研究的倫理與政治 55 導言 55 3.1 社會研究中的倫理 56 3.1.1 自願參與 56 3.1.2 對參與者無害 57 3.1.3 匿名與保密 59 3.1.4 欺騙 61 3.1.5 分析與報告 62 3.1.6 倫理審查委員會 64 3.1.7 職業倫理規範 65 3.2 兩起有關研究倫理的爭議 68 3.2.1 “茶室”風波 68 3.2.2 觀察人類的順從行為 69 3.3 社會研究中的政治 70 3.3.1 客觀性與意識形態 71 3.3.2 無孔不入的政治 74 3.3.3 正視政治問題 75 第2篇 研究的建構:定量與定性 第4章 研究設計 81 導言 81 4.1 研究的三個目的 82 4.1.1 探索 82 4.1.2 描述 83 4.1.3 解釋 83 4.2 個案式解釋 85 4.3 通則式解釋 85 4.3.1 通則式因果關係的標準 85 4.3.2 通則式因果分析和假設檢驗 87 4.3.3 通則式因果分析的錯誤標準 87 4.4 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 88 4.5 分析單位 89 4.5.1 個體 90 4.5.2 群體 91 4.5.3 組織 91 4.5.4 社會互動 91 4.5.5 社會人為事實 93 4.5.6 分析單位的回顧 93 4.5.7 分析單位的錯誤推理:區位謬誤和簡化論 94 4.6 時間維度 96 4.6.1 截面研究 97 4.6.2 歷時研究 97 4.6.3 近似歷時研究 101 4.6.4 研究策略舉例 102 4.7 混合模式 102 4.8 如何設計研究計畫 103 4.8.1 開始著手 105 4.8.2 概念化 105 4.8.3 選擇研究方法 105 4.8.4 操作化 106 4.8.5 總體與抽樣 106 4.8.6 觀察 106 4.8.7 資料處理 106 4.8.8 分析 107 4.8.9 應用 107 4.8.10 回顧研究設計 107 4.9 研究計畫書 108 第5章 概念化、操作化與測量 113 導言 113 5.1 測量任何存在的事物 113 5.1.1 觀念、概念和現實 114 5.1.2 建構的概念 116 5.2 概念化 117 5.2.1 指標與維度 117 5.2.2 指標互換性 119 5.2.3 真實定義、名義定義和操作定義 120 5.2.4 概念次序的建立 120 5.2.5 概念化舉例:失範 122 5.3 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的定義 123 5.4 操作化選擇 124 5.4.1 變異的範圍 124 5.4.2 變異的兩極 125 5.4.3 針對維度的提示 126 5.4.4 界定變數和屬性 126 5.4.5 測量層次 127 5.4.6 單一或多重指標 130 5.4.7 操作化選擇舉例 131 5.4.8 操作化永無止境 132 5.5 評估測量品質的標準 133 5.5.1 精確性和準確性 133 5.5.2 信度 133 5.5.3 效度 136 5.5.4 誰決定何者有效 137 5.5.5 信度和效度之間的張力 138 5.6 測量的倫理 138 第6章 指標、量表和分類 141 導言 141 6.1 指標還是量表 142 6.2 指標的建構 144 6.2.1 內容選擇 144 6.2.2 經驗關係的檢驗 145 6.2.3 指標賦值 149 6.2.4 處理缺損資料 150 6.2.5 指標的鑒定 151 6.2.6 女性地位:建構指標舉例 156 6.3 量表的建構 158 6.3.1 鮑嘎德社會距離量表 158 6.3.2 瑟斯東量表 159 6.3.3 李克特量表 160 6.3.4 語意差異 160 6.3.5 哥特曼量表 161 6.4 分類 164 第7章 抽樣的邏輯 167 導言 167 7.1 抽樣的簡要歷史 169 7.1.1 阿爾夫·蘭登總統 169 7.1.2 湯瑪斯·杜威總統 169 7.1.3 兩種抽樣方法 171 7.2 非概率抽樣 171 7.2.1 就近法 171 7.2.2 目標式或判斷式抽樣 172 7.2.3 滾雪球抽樣 172 7.2.4 配額抽樣 173 7.2.5 選擇知情人 174 7.3 概率抽樣的邏輯和理論 175 7.3.1 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抽樣誤差 175 7.3.2 代表性與選擇概率 176 7.3.3 隨機選擇 177 7.3.4 概率理論、抽樣分佈和抽樣誤差評估 178 7.4 總體與抽樣框 185 7.5 抽樣設計的類型 189 7.5.1 簡單隨機抽樣 189 7.5.2 系統抽樣 191 7.5.3 分層抽樣 192 7.5.4 系統抽樣中隱含的分層 194 7.5.5 舉例:對大學生進行抽樣 194 7.6 多級整群抽樣 195 7.6.1 多級整群抽樣設計與抽樣誤差 197 7.6.2 多級整群抽樣中的分層 198 7.6.3 概率比例抽樣(PPS) 199 7.6.4 非比例抽樣和加權 200 7.7 概率抽樣回顧 201 7.8 抽樣中的倫理 201 第3篇 觀察的方式:定量與定性 第8章 實驗方法 207 導言 207 8.1 適於實驗方法的議題 207 8.2 古典實驗 208 8.2.1 引數與因變數 208 8.2.2 前測與後測 209 8.2.3 實驗組與對照組 209 8.2.4 雙盲實驗 210 8.3 選擇被試 211 8.3.1 概率抽樣 212 8.3.2 隨機化 212 8.3.3 配對 212 8.3.4 配對還是隨機? 213 8.4 實驗設計的變體 214 8.4.1 前實驗研究設計 214 8.4.2 實驗研究中的效度問題 215 8.5 實驗研究舉例 219 8.6 實驗方法的替代 221 8.6.1 因素設計 222 8.6.2 基於互聯網的實驗 223 8.6.3 “自然”實驗方法 223 8.7 實驗方法的優缺點 224 8.8 實驗方法的倫理 224 第9章 問卷調查 227 導言 227 9.1 適於問卷調查的議題 227 9.2 提問指南 228 9.2.1 選擇合適的提問形式 229 9.2.2 提問要清楚 230 9.2.3 避免雙重提問 230 9.2.4 受訪者必須能回答 230 9.2.5 受訪者必須願意回答 231 9.2.6 提問應該相關 232 9.2.7 提問越短越好 232 9.2.8 避免否定性提問 232 9.2.9 避免帶有傾向性的提問和詞語 233 9.3 問卷的建構 234 9.3.1 一般的問卷格式 234 9.3.2 應答的格式 235 9.3.3 關聯訪題 235 9.3.4 矩陣訪題 237 9.3.5 問卷中的題序 238 9.3.6 問卷說明 238 9.3.7 預調查 239 9.3.8 一個綜合例子 240 9.4 自填式問卷 242 9.4.1 郵寄問卷的分發和回收 242 9.4.2 監控問卷的回收 243 9.4.3 補寄問卷 243 9.4.4 應答率 244 9.4.5 給受訪者補償 245 9.4.6 問卷調查案例 245 9.5 訪談問卷 246 9.5.1 訪員的角色 247 9.5.2 問卷調查指南 247 9.5.3 協調與控制 249 9.6 電話訪問 251 9.6.1 電腦輔助的電話訪問(CATI) 251 9.6.2 訪談調查的應答率 252 9.7 線上調查 253 9.7.1 線上設備 254 9.7.2 電子工具設計 254 9.7.3 提高應答率 255 9.8 混合模式調查 255 9.9 不同問卷調查方法的比較 256 9.10 問卷調查的優缺點 257 9.11 二手分析 259 9.12 倫理與問卷調查 261 第10章 定性實地研究 264 導言 264 10.1 適於實地研究的議題 264 10.2 定性實地研究的特別注意事項 267 10.2.1 觀察者的不同角色 267 10.2.2 與研究物件的關係 269 10.3 一些定性實地研究的範式 272 10.3.1 自然主義 272 10.3.2 常人方法學 274 10.3.3 紮根理論 275 10.3.4 個案研究和擴展個案方法 277 10.3.5 制度民族志 279 10.3.6 參與行動研究 280 10.4 定性實地研究的執行 283 10.4.1 實地研究的準備工作 283 10.4.2 定性訪談 285 10.4.3 專題小組 287 10.4.4 觀察的記錄 289 10.5 定性實地研究的優缺點 291 10.5.1 效度 292 10.5.2 信度 292 10.6 定性實地研究的倫理 293 第11章 非介入性研究 296 導言 296 11.1 內容分析法 297 11.1.1 適於內容分析法的議題 297 11.1.2 內容分析法的抽樣 298 11.1.3 內容分析法的編碼 301 11.1.4 內容分析法舉例 305 11.1.5 內容分析法的優缺點 307 11.2 既有統計資料分析法 307 11.2.1 塗爾幹的自殺研究 308 11.2.2 全球化的後果 310 11.2.3 分析單位 310 11.2.4 效度問題 311 11.2.5 信度問題 311 11.2.6 既有統計資料的來源 312 11.3 比較和歷史分析法 314 11.3.1 比較和歷史分析法舉例 314 11.3.2 比較和歷史分析的資料來源 317 11.3.3 分析技術 318 11.4 非介入性線上研究 320 11.5 倫理與非介入測量 321 第12章 評估研究 323 導言 323 12.1 適於評估研究的議題 324 12.2 問題設計:測量問題 326 12.2.1 說明結果 326 12.2.2 測量實驗環境 327 12.2.3 辨明幹預因素 327 12.2.4 界定總體 329 12.2.5 新的還是已有的測量 329 12.2.6 操作化的成功與失敗 329 12.3 評估研究設計的類型 330 12.3.1 實驗設計 330 12.3.2 准實驗設計 331 12.3.3 定性評估 335 12.4 社會環境 336 12.4.1 後勤問題 336 12.4.2 研究結果的應用 338 12.5 社會指標研究 342 12.5.1 死刑與阻嚇 343 12.5.2 電腦類比 343 12.6 倫理與評估研究 344 第4篇 資料分析:定量與定性 第13章 定性資料分析 349 導言 349 13.1 理論與分析的關聯 349 13.1.1 發現模式 350 13.1.2 根理論方法 351 13.1.3 符號學 352 13.1.4 談話分析 353 13.2 定性資料處理 354 13.2.1 編碼 354 13.2.2 備忘錄 358 13.2.3 概念圖 359 13.3 定性資料處理 360 13.3.1 QDA 軟體 360 13.3.2 用Qualrus分析《利未記》 361 13.3.3 NVivo 363 13.4 定量資料的定性分析 368 13.5 評估定性研究的品質 369 13.6 倫理與定性資料分析 371 第14章 定量資料分析 373 導言 373 14.1 資料的定量化 373 14.1.1 開發編碼類別 374 14.1.2 建立編碼簿 376 14.1.3 資料錄入 377 14.2 單變數分析 378 14.2.1 分佈 378 14.2.2 集中趨勢 380 14.2.3 離散趨勢 383 14.2.4 連續變數和離散變數 384 14.2.5 細節還是可處理性 385 14.3 子群比較 385 14.3.1 合併應答的類別 386 14.3.2 處理“不知道” 387 14.3.3 定性研究的量化描述 387 14.4 雙變數分析 388 14.4.1 百分比表格 389 14.4.2 建立和解讀雙變數表格 391 14.5 倫理與定量資料分析 392 第15章 多元分析的邏輯 394 導言 394 15.1 詳析模式的起源 395 15.2 詳析範式 397 15.2.1 複證 398 15.2.2 辨明 398 15.2.3 闡明 402 15.2.4 標明 402 15.2.5 範式的微調 403 15.3 詳析與事後假設 406 15.4 社會學診斷 407 第16章 統計分析 412 導言 412 16.1 描述統計 413 16.1.1 資料簡化 413 16.1.2 相關性測量 413 16.1.3 回歸分析 417 16.2 推斷統計 421 16.2.1 單變數推斷 421 16.2.2 統計顯著性檢驗 422 16.2.3 統計顯著性的邏輯 423 16.2.4 卡方 426 16.2.5 檢驗 428 16.2.6 注意事項 429 16.3 其他多變數方法 430 16.3.1 路徑分析 430 16.3.2 時間序列分析 432 16.3.3 因數分析 433 16.3.4 方差分析 435 16.3.5 判別分析 437 16.3.6 對數線性模型 440 16.3.7 概率比分析 440 16.3.8 地理資訊系統(GIS) 441 第17章 社會研究論文的閱讀與寫作 445 導言 445 17.1 閱讀社會研究論文 445 17.1.1 組織一篇文獻回顧 445 17.1.2 閱讀期刊還是閱讀書籍 446 17.1.3 研究報告評估 448 17.2 合理利用互聯網路 451 17.2.1 一些有用的網站 451 17.2.2 搜尋萬維網 452 17.2.3 評估網路資源的品質 454 17.2.4 引用網路資源 456 17.3 撰寫社會研究論文 457 17.3.1 基本考量 457 17.3.2 報告內容的組織 458 17.3.3 報告分析結果指南 462 17.3.4 公開發表 463 17.4 閱讀與撰寫社會研究的倫理 463 附錄 附錄A 如何使用圖書館 468 附錄B 亂數表 476 附錄C 卡方分佈 478 附錄D 正態分佈 480 附錄E 估計抽樣誤差 481 術語表 482 譯校後記 494
邱澤奇,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創辦主任(2006-2011),“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的設計、試調查(2008)以及次調查(2010)的組織者,PI組組長;兼任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首任院長(2012—2016)、名譽院長(2016-2020);致力於資訊技術應用與社會變遷的研究、調查方法的研究、社會專案的評估研究。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