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是我的身高,這個數字決定了我的身體高度,卻決定不了我的人生高度。
全台灣最迷你的女教授陳攸華,她是一位軟骨發育不全的患者,雖然她只有120公分,但她開朗樂觀的個性,卻是120分分的好多倍,陳攸華成長的過程當然也飽別人異樣的眼光,如今她不僅取得了博士學位,更是台灣最迷你的女教授。(華視點燈,郎祖筠主持)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喻她為「中大一寶」、「中大小巨人」!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所教授陳攸華身高只有一二○公分,是全台體型最「迷你」的大學教授。 在英國的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任教八年的她,因體型「特別嬌小」,成長之路飽受嘲笑;她說,慶幸沒放棄自己,「熬得過難關,就能達到目標。」 中大四年前力邀陳攸華返台任教,但過往一些不愉快的經驗讓她猶豫,多次向中大暗示、明示「我很矮」。中大網路所前所長陳德懷一句話:「我又不是找妳打籃球。」終於說服她辭去英國教職返台。
陳攸華五個月大時,母親發現她的身體軟趴趴,無法坐起,後來診斷是罕見疾病「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為先天基因突變所造成。當父母知道陳攸華的病情後,卻沒有怨懟或是不甘心,因為她有一對開朗、務實、不怨天尤人的父母,當他們碰到任何問題時,都會非常冷靜地解決。陳攸華說,她的人生有許多負面的事情,但也有不少正面的力量,幫助她跳脫負面思考。
陳攸華說,父母最成功的一點,就是以「平常心」對待她,他們也會像對待其他孩子一樣,該教、該罵和該打的地方絕對不少,他們幫助、鼓勵和支持,但是從不溺愛。
上了小學後,她常遭受同學欺負、嘲笑,但母親鼓勵她,將反擊的力量省下來,多充實自己,「學習如何成為有毅力之人」,成為她人生的第一堂課。
原本自暴自棄讀後段班的她,每天讀書到凌晨,國三如願進入升學班,「才發現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她以榜首考入聖心女中有獎學金;但太自滿成績猛掉,獎學金被取消,「我學會不能驕傲」。
陳攸華走上資訊路是意外,大四時,輔大圖書館系師生看好她可輕鬆通過高考,沒想到簡章規定「高度畸形者不得報考」,「我整整沮喪一週」;當時電腦剛流行,決定硬著頭皮赴美讀資訊碩士,之後赴英攻讀博士。
最令她感動的是因為個頭小,常常按不到電梯,沒想到,馬里蘭大學卻因為她而改變電梯的高度,讓她強烈感受到「世界仍是充滿著愛」,也促使她最後願意將所學回台灣貢獻給更多學子,並投身小小人兒病友的相關權益爭取工作。
本書記錄陳攸華教授從放牛班一路奮鬥到拿到博士學位,在英國擔任教職、受邀回台任教的歷程,陳攸華認為「信心」與「選擇」是她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她願意以自身的經驗幫助跟她有類似情況的人及一般人,只要不放棄,人生充滿盼望。
※罕見疾病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俗稱「小小人兒症」;患者父母通常身高正常,因基因突變長不高,但突變原因不明,會遺傳,目前尚無治療方法。患者特徵是頭大、四肢短,但智力正常,男性成人身高約一三○公分左右,女性成人身高一二○左右。
作者簡介
陳攸華
一位軟骨發育不全的患者,身高只有一百二十公分,雖然成長過程飽受別人異樣的眼光,但開朗樂觀的個性,使她不僅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更在三十九歲那年於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
陳博士原於英國布魯內爾大學任教,二○○九年八月被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延攬回國,聘為專任教授,並獲頒新進傑出教師獎。更於二○一○年五月獲得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之傑出人才講座。她是當期唯一的得獎者。
陳教授約有一百篇論文,其中一半以上為期刊論文,而三分之一以上發表於頂尖期刊或有高影響力的期刊,這些期刊論文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認同,在英期間,被其國科會選為傑出女性研究學者。
除了在學術領域出類拔萃外,陳攸華也熱心於公益服務,積極幫助罕見疾病基金會與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輔導身心障礙者,更被各大學或民間機構獲邀演講,也被大眾傳播媒體訪問,其生命之經享對每個人都有正面鼓勵的作用。
張麗君
一個追求美感和諧,卻經常舉棋不定的天秤座女性,總是在矛盾中力求平衡,期待在優雅中追求效率。
自幼即有一顆敏感纖細的心,詩詞和小說成為孤寂靈魂的好友,也注定和文字結下一生不解之緣。
因為憧憬新聞事業,大學念的是大眾傳播系,輔仁大學畢業後如願做了記者,二十餘年的採訪歲月曾於《台灣新生報》、《中央日報》和《民生報》等媒體服務,在工作崗位上全力以赴,也為人生揮灑出多姿多彩的景色。
工作之餘,想圓一個夢,於是重回校園進修,在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取得碩士後,現於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攻讀博士。
離開新聞界之後,開啟了人生的新頁,現於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積極推動「心六倫」和「關懷生命」等社會公益活動,並於銘傳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新聞傳播課程。
著有《榜首列傳》、《屋頂上的巨人──王廣亞興學記》、《真澄歲月──林澄枝傳記》和《私房料理──跟著名人學做菜》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