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導 論 一、哲學史與思想史 二、體制、傳統與思潮的交互作用 三、不同思潮的互動及其相互塑造 四、明清思潮的轉向及其分期 第一章 明代的時代大勢與思潮特徵 第一節 明代社會的總體特徵 一、元末的形勢與明代政權的建立 二、明代統治者的基本國策 三、明代士人的地位 第二節 明代的思潮特徵 一、三教概況 二、科舉制的完善 三、朱學定於一尊 四、明代士人的追求 第二章 理學的順承與演變——理氣哲學的發展(上) 第一節 曹端的理學思想 一、太極的屬性 二、理氣關係 三、《夜行燭》及其對佛老的批評 第二節 薛瑄的河東之學 一、無極而太極 二、理一分殊 三、格物與居敬 四、踐履之儒及其學派學風 第三節 吳與弼的力行與胡居仁的主敬 一、吳與弼的“自治”與“力行” 二、胡居仁的“主敬” 三、胡居仁的理氣關係及其對佛老的批評 第三章 理學的順承與演變——理氣哲學的發展(下) 第一節 羅欽順的理氣、心性與儒佛之辨 一、理氣之辨 二、心性與儒佛之辨 三、羅欽順與王守仁之辯 第二節 王廷相的元氣論哲學 一、“元氣之上無人無物” 二、人性觀及其對雙重人性論的批評 三、對佛道與理學的批評 第三節 吳廷翰的氣論思想 一、“氣為萬物之祖” 二、對理學的批評 三、道德修養論 第四節 顧憲成朱王互救其失的哲學思想 一、東林黨的學術活動(哲學思想) 二、先天良知與後天功夫並重 三、“無善無惡”辨 第五節 高攀龍的格物知本之學 一、格物與知本 二、悟與修 三、敬與順乎自然 第四章 理學的變革與革命——心性之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陳獻章的“自得”與“自然”之學 一、獨特的成學經歷 二、自得之學 三、學宗自然 四、靜坐與詩教 第二節 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 一、“心體物不遺” 二、“隨處體認天理” 三、與陽明的格物之辯 第五章 王守仁的心性之學 一、為學路徑 二、心即理的提出 三、致良知的形成 四、知行合一的工夫路徑 五、四句教的圓融 第六章 陽明後學與心學的發展(上) 第一節 錢德洪與浙中學派 一、浙中三子的不同走向 二、錢德洪的“四有教” 三、為善去惡的功夫 第二節 王畿的先天正心之學 一、先天正心之學 二、寂與感 三、致知之辯 四、良知的現在說與現成說之分歧 第三節 鄒守益與江右學派 一、“至善無惡” 二、“戒懼”工夫 三、對同門偏離陽明宗旨的批評 第四節 歐陽德的體用動靜之學 一、良知與知識之辯 二、體用一貫之學 三、動靜合一 第七章 陽明後學與心學的發展(下) 第一節 聶豹的“歸寂通感”之學 一、歸寂以通感 二、執體以達用 三、致知議辯之分歧 第二節 羅洪先的主靜之學 一、從“主靜”到“流行” 二、對現成良知說的批評 第三節 王時槐的“透性研幾”之學 一、虛靜與生生 二、透性 三、研幾 第四節 李材的“止修”之學 一、知與性 二、止修宗旨 三、修身與治平 第八章 泰州學派與陽明學的變化 第一節 王艮父子與泰州學派 一、出身與經歷 二、百姓日用即道 三、現成良知說 四、“知本”與“樂學” 第二節 羅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學 一、大道只在此身 二、“天明”與“光景” 三、當下順適 四、王門二溪 第三節 耿定向的“不容已”之學 一、真機不容已 二、平實之旨 三、學有三關 第四節 李贄的“童心”與“異端”之學 一、童心說 二、自然之性與清淨本源 三、身後影響 第九章 理學的外緣影響——從傳統的佛道二教到天主教的傳播 第一節 明代的佛教哲學 一、佛教概況 二、四大高僧的融通趨向 第二節 明代的道教哲學 一、南宗與北宗 二、正一道與《道門十規》 三、全真道與《性命圭旨》 四、三一教之特色 第三節 西學東漸與天主教的傳播 一、西學東漸的歷史與進程 二、中西學術的“格義”與會通 三、利瑪竇的貢獻及其影響 第十章 劉宗周的誠意慎獨之學 一、生平境遇及其從政生涯 二、意與誠意 三、心性與慎獨 四、對心學的檢討與對氣學的點評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 記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