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版畫複製大師
他筆下的人物猶如舞臺劇中的角色,
他是現代藝術大師──愛德華・孟克
「病魔、瘋狂與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並持續伴隨我一生。」
當提起「愛德華・孟克」這個名字的時候,人們或許會有短暫的猶疑;
如果加一句「〈吶喊〉的作者」,那麼大部分人會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如果將〈吶喊〉擺在人們眼前,那麼所有人都會說:「哦,是這幅畫!」
是的,這是任何一部合格的美術史一定會提到的作品。
不過,在欣賞這幅畫之前,我們或許該知道
──它不是突然之間產生的靈感,而是個人經歷所累積的結果⋯⋯
▎〈死去的母親〉(The Dead Mother)
母親那骷髏一樣的頭深陷在枕頭裡,站在母親靈床前的孩子,睜著雙眼,孤獨地看著周圍的世界,那彷彿是他自己的寫照。
1868年聖誕節過後,5歲的孟克失去了母親。他正處在似懂非懂的年紀,親眼看著母親一天天衰弱,最終躺在床上不再應聲,看著親友往返忙碌於喪事,幾乎忽略了他們幾個孩子,他感到惶恐、無助。孟克在畫中無數次地反映過死亡的主題,這與童年留下的印象是分不開的。
▎〈病童〉(The sick child)
紅髮少女坐在床上,絕望地望向身邊的母親。少女的母親握著少女的手,悲哀地低下頭去。他希望透過人物的動勢表達無法抑制的悲苦和絕望。
〈病童〉創作於1885年至1886年之間,第一次展出是在1886年的秋季畫展。這幅畫對孟克意義重大。在藝術上,它衝破了自然主義的範圍,帶著印象派的影響,開啟了他今後表現主義的創作;在生活上,它代表著孟克對母親、姐姐以及他的童年最深切、最完整的回憶。
▎〈分離〉(Separation)
他表情痛苦,一隻手捂著胸口──心被奪走了,愛情卻無法挽回。女人的頭髮一直延伸到男人頭頂上方,象徵著雙方關係的糾結。
經歷了初次的愛情悲劇,孟克藝術人生的一條重要主題開始成型,那就是理解和表達男人、女人的存在,展示他們的愛、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絕望,他們被造物主詛咒,幾千年來結成的無盡的枷鎖。
▎〈吸血鬼〉(Vampire)
男人埋頭靠在女人懷裡,似乎在尋求愛情的安慰。女人俯身吻著男人的脖頸,長長的紅髮垂下,覆蓋著男人的頭部和身體。這一幕,看似情侶在接吻,但又像是吸血鬼在吸食人血。
在孟克表現男女關係的作品中,絕少涉及愛情的甜蜜、浪漫,而往往是痛苦糾纏,無盡無休。而且,孟克筆下的男女關係中,往往女人是強大的一方,男人是弱小的一方,他們的形象蒼白、瘦弱、深陷在陰影裡,甚至面目模糊。
▎〈亡故〉(Death in the Sickroom)
真正的死亡面前,除了最悲痛的親人,世界一切都沒有變,就像這個冰冷的房間一樣,綠色的牆、橙色的地板、簡陋的床。當死者和家屬離開這裡後,世界照常運行,就像這生命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在孟克心目中,這次生死別離的瞬間一直都存在於所有人的心中,從未淡去,這個情景已經成為家人記憶中的永恆。孟克在創作這幅畫時受到了齊克果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一本書中分析了瞬間和永恆會合的一剎那的哲學意義,因而他又將這幅畫命名為〈死亡瞬間〉。
▎〈吶喊〉(The Scream)
他瘦骨嶙峋,兩隻手抱著毛髮全無的頭顱,雙眼形成兩個空洞,嘴巴張開到誇張的程度,似乎在發出某種絕望的嘶喊。他捂著耳朵,似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艘小船和教堂的尖塔。
畫中這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已被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他就像一個尖叫的鬼魂,讓觀賞者恐懼,不自覺得也想要尖叫吶喊。他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物,只是一個被抽象化了的代表恐懼的形象。在這幅畫血紅的天空上方,還有一行潦草的小字:「只有瘋子才畫得出。」
〈吶喊〉的創作離今天已經一百多年了,
自這幅畫誕生起,對它的解讀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本書特色
孟克是一位在藝術領域獲得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家,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停止對藝術的探索。他善於思索和總結,將自己的藝術見解和理論付諸筆下,加以文學性的表達,形成了大量學術性和文學性兼備的文化遺產。本書將詳細位讀者介紹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孟克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