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地球概論”是高等師範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一門先行的基礎課,講授的是關於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行星地球整體性的基礎知識。 本書首先引入天體和天體系統、天球和天球座標的概念,並簡單介紹獲取天體資訊的主要手段以及時間曆法;其次重點介紹天體的主體——恒星世界以及與地球有關的天體系統(如銀河系、太陽系和地月系等);再次討論了日月地、日地關係以及近地環境對地球的影響,以及敘述了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最後對地球整體性知識、地球的演化以及數位地球做了介紹。課程實驗指導和常用的資料安排在附錄中。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天體及其研究方法 1 1.1 天體及天體系統 1 1.1.1 天體概念及主要天體 1 1.1.2 天體系統 2 1.2 獲取天體資訊的方法 2 1.2.1 電磁波 3 1.2.2 宇宙線 3 1.2.3 引力子 4 1.3 觀測天體的主要工具和資料處理 4 1.3.1 天球 4 1.3.2 天球座標 7 1.3.3 星圖、星座和星表 14 1.3.4 天文望遠鏡 16 1.3.5 天文資料的處理方法和天文軟體 22 1.3.6 天文圓頂、天象廳和天文臺以及虛擬天文臺 22 1.4 時間 23 1.4.1 時間計量系統 24 1.4.2 時間的種類與換算 26 1.5 曆法 32 1.5.1 編曆原則 32 1.5.2 曆法的種類 32 1.5.3 曆法的評價 37 第2章 恒星世界 39 2.1 恒星的基本特性 39 2.1.1 恒星的亮度及星等 39 2.1.2 恒星的距離 40 2.1.3 恒星的溫度、顏色和光譜型 40 2.1.4 赫羅圖 42 2.1.5 恒星的大小、品質和密度 42 2.1.6 恒星的運動 44 2.1.7 恒星的化學組成及其他 45 2.2 恒星的多樣性 45 2.2.1 單星、雙星、聚星、星團和星協 46 2.2.2 變星、新星和超新星 48 2.2.3 主序星、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50 2.3 恒星的結構、能源和演化 54 2.3.1 恒星的結構 54 2.3.2 恒星的能源 54 2.3.3 恒星的演化 55 第3章 星系與宇宙 62 3.1 銀河系 62 3.1.1 銀河系的結構特徵 62 3.1.2 銀河系的其他特徵 64 3.1.3 銀河系對地球宇宙環境的影響 65 3.2 銀河外星系 67 3.2.1 銀河外星系的分類 68 3.2.2 銀河外星系的光度和光譜 70 3.2.3 銀河外星系的結構 70 3.2.4 銀河外星系的運動 71 3.3 活動星系 72 3.3.1 射電源及射電星系 72 3.3.2 其他活動星系 73 3.3.3 活動星系核 74 3.4 星雲 76 3.4.1 星雲密度、品質和成分 76 3.4.2 星雲的種類 77 3.5 星系團和總星系 78 3.5.1 雙重星系和多重星系 78 3.5.2 星系群和星系團 78 3.5.3 總星系 80 3.6 星系的起源與演化 80 3.6.1 銀河系的起源與演化 80 3.6.2 銀河外星系的起源與演化 81 3.7 宇宙的起源 83 3.7.1 大爆炸宇宙模型 83 3.7.2 宇宙簡史 85 3.7.3 宇宙演化的幾個階段 85 第4章 太陽系及近地宇宙環境 88 4.1 太陽系主要天體的特徵 88 4.1.1 太陽系的結構及其運動特徵 90 4.1.2 太陽系行星的視運動 91 4.2 太陽 96 4.2.1 太陽的基本概況 97 4.2.2 太陽結構、能源與演化 98 4.3 行星、衛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99 4.3.1 太陽系八大行星 100 4.3.2 矮行星 107 4.3.3 太陽系的衛星 108 4.3.4 太陽系的小天體 112 4.4 近地小天體對地球的影響 116 4.4.1 近地小行星 116 4.4.2 流星雨、隕星及隕石坑 117 4.4.3 近地彗星 118 第5章 日月地系統 121 5.1 地月系 121 5.1.1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 121 5.1.2 月球繞轉地球的週期 122 5.1.3 同步自轉 122 5.2 月相 123 5.2.1 月相的成因 123 5.2.2 月球對於太陽的相對運動 124 5.3 交食 124 5.3.1 交食成因和種類 124 5.3.2 交食的條件 125 5.3.3 交食的觀測 127 5.3.4 交食過程 129 5.3.5 食限與食季 131 5.3.6 交食的概率 132 5.3.7 交食的週期 135 5.4 天文潮汐 136 5.4.1 潮汐現象 136 5.4.2 引潮力 138 5.4.3 海洋潮汐的規律性 141 5.4.4 潮汐的地理意義 144 5.5 日地關係 144 5.5.1 太陽活動 145 5.5.2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48 5.5.3 太陽活動的預報 152 第6章 地球運動及其效應 154 6.1 地球運動的主要方式 154 6.2 地球自轉及其地理意義 154 6.2.1 地球自轉的證明 155 6.2.2 地球自轉的規律 157 6.2.3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59 6.3 地球公轉及地理意義 163 6.3.1 地球公轉的證明 163 6.3.2 地球公轉的規律 165 6.3.3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66 6.4 變化中的地球運動 170 6.4.1 自轉速率的變化 171 6.4.2 極移 171 6.4.3 地軸進動 172 6.4.4 極移和歲差的區別 176 第7章 地球物理特徵及演化 178 7.1 地球物理特徵 178 7.1.1 地球品質、大小和形狀 178 7.1.2 地球的重力及其特徵 179 7.1.3 地球的磁場及輻射帶 180 7.1.4 地球結構及其特徵 181 7.1.5 地球上的生命及成因探討 183 7.1.6 地球的危機及防範 184 7.2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185 7.2.1 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 185 7.2.2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190 第8章 數位地球及其應用 197 8.1 數字地球 197 8.1.1 數位地球概念及發展 197 8.1.2 對地觀測技術及系統 200 8.1.3 地理資訊系統 201 8.2 數位地球的應用 202 參考文獻 205 附錄A 課程實驗內容與指導 207 附錄B 實驗項目匯總 245 附錄C 常用的資料 246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