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頭書】地方創生×SDGs的實踐指南:孕育人與經濟的生態圈,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設計法(如欲購買新書請洽客服)
|
|
持続可能な地域のつくり方―― 未来を育む「人と経済の生态系」のデザイン |
|
|
|
|
|
|
|
|
ISBN |
9786269518142 |
定价 |
NT680 |
售价 |
RM106.30 |
优惠价 |
RM53.15 * (-50%)
|
作者 |
筧裕介
|
译者 |
陳令嫻 |
出版社 |
裏路
|
出版日期 |
2022-04-27 |
装订 |
平裝. 部份全彩. 448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抱歉!此书没有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如需空运请洽客服。 |
|
电子书试读 什麽是回頭書?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SDGs永續發展x地方創生實踐
~全民參與區域發展的時代來了~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生存價值與幸福的
永續生活方式
◆「SDGs」是什麼?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由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的
全球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共有十七大永續發展目標項目,
其中包含可負擔的潔淨能源、永續城市與社區、消除飢餓、促進性別平權、
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減緩氣候變遷等。
不僅是透過政府機關或企業主的決策,
從小小孩到大人,每個人經由你每一次的行動和選擇,
都能將SDGs永續發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SDGs不僅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地方創生在第一線執行時所面臨的課題本質!」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實作經驗,帶著讀者
從SDGs的立基點出發,賦予「地方創生」全新的心臟和大腦――
該怎麼做,才能打造得以永續發展的地方營造呢?
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社區營造流於曇花一現,而能綿延不絕呢?
永續發展的區域營造是長期性,
並非依賴單一的組織或領導者,而是以當地居民為主體進行區域的活化。
這樣的地方營造並非只是為了特定族群,而是服務「全體居民」,
以實現「不拋下任何一人」的永續美好生活。
◆重新建立起熱絡的地方生態圈
地方創生最好入門、最佳實踐工具書
活著的地方系統=「地方社群」x「未來願景」x「挑戰」x「新世代教育」
為了實現能永續發展的地方營造,
就必須在地方先建立起豐富而熱絡的「人與經濟的生態圈」,
作者以簡淺易懂的比喻,導入基礎必要知識與科學實作方式,
從社區、願景、挑戰、教育四大元素
具體說明經營實踐心法,
讓讀者不用再擔心無經驗不得其門而入、
或只聽說過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卻不知如何實踐。
——建立 四種生態環境——
土壤:建立關係,彼此合作,切磋琢磨的「地方社群」
太陽:照亮方向,帶領大家前進的「未來願景」
風 :創造每個人生活意義的「挑戰」
水 :培育開創未來能力的「新世代教育」
——養成 六大實踐技術——
描繪地圖的技術/建立對話場域的技術
聆聽的技術/呈現未來的技術
提問的技術/創意的技術
各界實踐好評推薦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王文雄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助理教授 王忠融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 企業永續發展合夥人 王馥蓓
雲林縣計畫處處長 李明岳
林 事務所執行長 林承毅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 陳美惠
「地方創生的人們」社群創辦人 胡庭碩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曾旭正
青平台董事長 鄭麗君
(順序依姓氏筆畫)
好評推薦
日本從二〇一八年開始選定「SDGs未來都市」,台灣也在許多學者的提倡下,開始將地方創生政策與SDGs連結,一方面營造地方的魅力,建立在地方生活的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從SDGs思考地方可長可久可持續的應有做法。讀完此書,我們可能感受到負面循環所帶來可持續社區問題的急迫性,例如地方消滅、文化崩解、環境惡化等,並理解十七項指標彼此的網絡關聯性,以及如何運用參與式設計並從SDGs細項中獲得地方創生的靈感。── 黃世輝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授、本書審定(一~四章)
近幾年來,SDGs愈來愈成為顯學,不僅政府部門由中央到地方,層層要求政策呼應這股全球性的行動;教育界也在各級學校中思考如何有效帶入課程,培養學生的地球公民素養;在產業界,從製造業到服務業乃至農業,也都開始提倡新觀念的學習。但,普遍遇到的困境是,不知從何下手?本書從地方創生切入,一方面跟上最新的政策風向,另一方面則站在地方真實的基礎上提供具體的案例,讓同時關心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的人,得以參考日本的經驗,找到實踐之道。── 曾旭正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是全球邁向永續的共同指引,但如何行動卻是大家常問的問題,書中有詳加的解析與對應,讓我們了解SDGs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與實踐的做法。人與組織的互信、規範、網絡與命運共同體等社會資本累積,一向是區域資本保全與活化的行動根本,本書以營造土壤、太陽、風、水四項生態系的屬性特質,來說明地方永續發展的營造,點出關鍵,相當精彩。另外六大實踐技術,可說是現場實務工作系統化與步驟化的操作指引,很具參考價值。推薦這本內容豐富紮實、值得一讀的作品,給關心永續發展與地方創生的您。── 陳美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中心(Community Forestry Center, CFC)主持人、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 )統籌兼南區中心主持人
在地多元主題發展為社區營造的特色,然而其卻常常有難以跨界對話與互動之憾,本書作者則依自身經驗與研究,運用聯合國SDGs中,社會、教育、生態、城鄉、經濟及永續等十七項核心目標,建構了一個讓執行者、關係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皆得以在看似無關連的在地主題中,找到解構、分析、調整、對話與合作的架構,並將其整理為六大技術,詳實的介紹了其實務施作的重點與執行方式,對於實務工作者及研究者皆深具參考價值。── 王文雄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副教授
SDGs是什麼?我想應不需我在多說,從二○一五年聯合國提出,五至六年間全球公私部門積極倡議,儼然已成為引領當代社會,成為迎向2030新未來的驅動願景,而在發展過程,也衍伸出對應企業端的CSR到ESG,學校端的USR等,讓永續與社會責任等進步價值,能更被正視、理解,而更關鍵是,成為一個可溝通,遵循的實踐準則。老實說在台灣社會創新界,早已不是新鮮事,但那為什麼還需要這樣一本書呢?那就可以回到書名《地方創生×SDGs的實踐指南》來說,在台灣推動將近四年,風風火火的所謂地方創生,似乎相對於社創領域,對這樣概念相對陌生,但當如果我們信仰「安居樂業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那包含環境,人文的永續,不應就是在實踐之路上,應念茲在茲帶上的心念。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懷抱人本設計思維,在社會創新及地方創生實踐道路上的朋友們。── 林承毅 林 事務所執行長、國立政治/清華大學兼任講師、<二地居── 地方創生未來式>、<未來的設計創造>作者
本書深入淺出詳述了多元的永續發展指標如何「具項在地化」的作法,以及社區各項營造議題,和如何提升社區能力及思考議題的方法。作者將過去許多無法文字化的「暗默知識」的社區經驗,轉化成可閱讀的「形式知識」,適合不論是對社區議題有興趣的初學者,到精進技術的專家皆適合閱讀。── 王忠融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 助理教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建立在地方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序言─SDGs正是地方營造的核心本質
第一部「知識篇」:了解地方永續發展與SDGs
第1章 介紹:SDGs與地方創生
何謂SDGs
地方創生與SDGs
整個世界緊密連結
〔訪談1〕國谷裕子「中山間地區是地球未來的關鍵」
第2章 認識現況:日本與各地永續發展的實際情況
全方位了解地方問題
SDGs議題圖:日本的五十五大議題
〔訪談2〕森雅志「都市的綜合能力實現地方永續發展」
第3章 提案:重建地方生態系
地方是活的
破壞生態系的負面連鎖結構
再生所需的四種生態環境
〔技術1〕描繪地圖的技術
第二部「實踐篇」:實踐可以永續發展的地方營造
第4章 土壤:建立關係,互相合作,切磋琢磨的「地方社群」
連結、培育——豐饒的土壤
社交連結為地方和居民帶來的好處
培育社群
提升關係品質的對話
公部門角色
〔技術2〕建立對話場域的技術
〔訪談3〕川廷昌弘「SDGs是開拓未來的最佳溝通工具」
第5章 太陽:照亮方向,帶領眾人的「未來願景」
帶領眾人邁向未來的太陽
制定未來願景的重點
1.匯集想法與夥伴
2.討論未來
3.呈現未來願景
公部門角色
〔技術3〕聆聽的技術
〔技術4〕呈現未來的技術
第6章 風:打造每個人生活意義的「挑戰」
微風持續不斷的地方
起風所需的二項要素
建立發熱起風的場域
公部門角色
〔技術5〕提問的技術
〔技術6〕創意的技術
〔訪談4〕山藤旅聞「SDGs是兒童學習與連結社會的窗口」
第7章 水:培育開創未來能力的「新世代教育」
連接未來的十七條河流
學習機會的城鄉差距日益擴大
逐漸衰弱的教育生態系
日新月異的工作環境與所需技術
把對話型設計教育普及到地方
SDGs和設計拓展的公民教育
公部門角色
終章 真正的「富足」在地方
不仰賴貨幣經濟的富足
以正確速度生活所帶來的心靈富足
自己創造工作的富足生活
身為「百姓」的富足生活
徹底活用身體與技術所帶來的滿足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筧 裕介
日本社會設計領域中最具代表人物之一。二〇〇八年成立非營利組織「issue+design」,投入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領域之研究與實踐。參與之著名計畫:東日本大地震後支援志工計畫「技能背心」、協助懷孕生產養育的「親子健康手冊」、與三百名地區居民共同規劃未來的「大家制定的綜合計劃」、開創可以與失智症共存更好地生活的「共創失智症未來樞紐」等。曾榮獲日本計畫行政學會、日本GOOD DESIGN賞、坎城國際創意節、D&AD等獎項。
審定者簡介
黃世輝
日本國立千葉大學自然科學學術博士,曾任教於雲科大工設系及文資系、設計學院院長。現為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創意生活設計系教授,專長為文化創意產業、社區營造、地方文化館研究。
李宜欣
日本千葉大學人間地球環境科學博士,現任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系助理教授。曾擔任高雄市與屏東縣農村再生審查委員,專長為社區營造、文化休閒觀光、里山創生、農村規劃。
譯者簡介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