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對巴哈而言,音樂即生活! 他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人稱「音樂之父」的巴哈對管風琴結構瞭若指掌,對樂團中的樂器幾乎,樣樣精通。他以鍵盤樂演奏家知名,並從其規律中,創造了一個萬有的音樂世界。他的音樂有數學精確邏輯的必然,絕對的美,觸及了音樂和諧的本源。以他為代表的巴洛克音樂,一再被宣稱可以安定神經,祛除疾病,加強記憶,乃至令花木繁茂,而巴哈奉為藝術經典的作品往往只是練習曲,就像數學的練習題一樣。 他實驗了新的和聲語言;他為十二平均律作出典範。這是他在音樂上最大的貢獻與成就,藉此「十二平均律」的音律理論,更寫下了兩卷共48首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以證明十二平均律的可行性,後人將此鋼琴曲集推崇為「鋼琴音樂中的舊約聖經」。他的《賦格藝術》甚至可能不是寫來演奏,而僅是抽象理論的推演,對位的精華盡萃於斯。巴哈的作品,可以用電腦一一分析而得到令人驚歎的規律。而更令人驚歎的是那些不可預測、天外飛來的奇想,聽巴哈就如看愛因斯坦在黑板上推演算式,不管你懂不懂,都得敬畏人類心智力量之偉大。 而不管懂不懂,每個人都可以把《布蘭登堡》一首首聽上一整天。而電腦必然不懂我們可能懂的,是如史懷哲所主張的,在絕對純粹之外,巴哈的音樂也揉有期盼、憂鬱、哀懼種種情緒,和他賦予人聲的使命。在每年復活節,全世界不知多少樂團演唱他的受難曲時,或許我們能懂得他所說的︰「音樂的唯一使命是奉事上帝。」 這本傳記描繪了音樂史上最出色的音樂家巴哈——嶄新、迷人的面貌。縷述巴哈早年所承襲的文化背景,艾森納的摸索歲月,擔任管風琴師的經歷,以及萊比錫時期的風風雨雨;同時鋪陳巴哈家族繁衍的過程,以及巴哈音樂的各個階段。書中隨處可見當時的浮雕和繪畫,得以讓讀者緬懷巴哈意興風發的時代。所有巴哈重要作品的創作背景、來龍去脈都解說得淋漓盡致,並且重新擺在巴哈的時代去了解,一般讀者及音樂專業人士皆可從中獲得樂趣。
原著致謝詞 總序 導讀 1. 故事的開始︰艾森納(1685—95) 2. 啟蒙階段︰奧德洛夫(1695—1702) 3. 初露頭角︰阿恩市(1703—7) 4. 縱身大浪中︰慕豪森(1707—8) 5. 宮廷樂師︰威瑪(1708—17) 6. 得失之間︰柯騰(1717—23) 7. 來自萊比錫的召喚︰ 1723—26 8. 萊比錫風風雨雨︰1727—30 9. 精益求精︰萊比錫(1703—34) 10. 新的試煉︰萊比錫(1734—40) 11. 最後的告白︰萊比錫(1740—50) 巴哈年表 譯名對照表
作者簡介 提姆.道雷(Tim Dowley) 於倫敦出生、求學,在曼徹斯特大學修習歷史,並獲得博士學位,後為名編輯,著作等身。他同時擅長吹奏長笛和小提琴,曾寫作多本出色的音樂家傳記。 譯者簡介 徐仲秋 台大外文系畢業,師大英語研究所肄業。現任工商時報國際組編誼。譯有《靈魂企業家》、《脫穎而出》、《企業家給社會人的21封信》等書。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