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台灣如何因應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 •改造細菌基因,可以把二氧化碳變燃料? •觀察真菌獵殺線蟲,竟能為寄生蟲防治提供解方? •人類的斷肢有可能像斑馬魚一樣再生嗎? •解析大腦神經為什麼會退化,看見治癒失智症的曙光? •RNA剪接、CRISPR基因編輯,預約醫療大未來? 與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院士陳建仁等21位生命科學家, 一同打開好奇心、激發想像力, 體驗機智的生命科學大發現!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匯集台灣頂尖科學家,研究範圍涵蓋植物、生醫、農業、生化、基因等領域,是世界級的生命科學研究重鎮。 透過《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中研院研之有物團隊以21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為藍本,帶領我們參訪台灣最高學術殿堂,將艱深的學術論文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一窺中研院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與創見。 本書採訪、收錄以下中央研究院學者團隊之研究成果(依文章序排列): 薛雁冰(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振輝(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曾庸哲(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王忠信(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鍾國芳(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李秀敏(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蔡宜芳(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王中茹(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徐麗芬(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林榮信(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生醫轉譯研究中心、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潘文涵(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儀莊(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俊安(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世良(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胡哲銘(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建仁(院士、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林曉青(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郭沛恩(院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鄭淑珍(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凌嘉鴻(生物化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名家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阿任叔叔(科普圖文作家) 阿簡老師(阿簡生物筆記站長) 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板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新夭Brainholesky(圖文創作者) 趙軒翎(《科學月刊》執行總監) 潘彥宏(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賴明詔(中央研究院院士)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也許我們能和斑馬魚一樣,擁有再生能力?也許我們能夠治療漸凍症?跟著科學家們,來一趟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吧!——阿任叔叔(科普圖文作家) 覺得中研院裡的研究很高深莫測嗎?有這本書的生動介紹,拉近這些研究與我們的關係,我們終於可以一窺堂奧,看到這些有趣的研究成果了。——阿簡老師(阿簡生物筆記站長) 中研院是做研究的地方,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是做什麼研究才能說厲害呢?趕快看書,不然人家會以為我不懂!——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板主) 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除了要有好奇心,還要有無可救藥的熱情,《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將讓你了解中研院科學家的熱情所在!——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這些無奇不有的科學發現實在太有趣了,不能只有專家學者知道!這本好書,將為你揭開實驗室的面紗,見識到生命科學家們努力不懈的初衷!——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以前我們總覺得科學教科書裡面的科學家好像都跟我們不太有關係,因為距離感很重,但本書卻打破了這樣的印象,原來傑出的科學研究可以很靠近。《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集結了中研院生命科學方面最頂尖的研究成果,透過精緻的知識引介與人物側寫,讓我們一窺科技發展的前沿及生命的奧祕,更了解科學背後動人的故事。——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一進中研院大門,就是生命科學實驗室聚集的生科大道。那裡孕育著什麼樣的研究,有著怎麼樣的科學家?這本書打開了一扇窗,將艱深難懂的生醫論文,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故事,帶我們一窺堂奧。——趙軒翎(《科學月刊》執行總監) 科學硬道理在中研院的努力之下逐漸軟化開啟,看尖端的研究成果也看科學家的人生,更看見無可限量的未來憧憬。——潘彥宏(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從大分子、單細胞到複雜的動植物及人,到處充滿了生命的驚奇及大自然奧妙的構思。藉著細膩的觀察及創意的實證,科學家逐漸將混淆的生命化為邏輯及科學的規章。中研院的生命科學家們在這場人類解析生命奧祕的競賽中也不缺席,就讓他們娓娓道來,加以精彩的插圖,帶領你探索21則生命燦爛的新世界吧!What a treat!——賴明詔(中央研究院院士)
推薦序 走進研究最前線╱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Part 1 生物實驗室 Lesson 1真菌如何獵殺線蟲?——寄生蟲治療藥物的新曙光! Lesson 2人類的斷肢有可能再生嗎?——探索斑馬魚的超強再生力 Lesson 3海洋生物的保命機制——代謝能力的演化研究 Lesson 4人蟻大戰出奇招——破解紅火蟻超級基因,研發更有效的防治餌藥 Lesson 5藏在構樹DNA裡的族群遷徙史——從生物地理學佐證南島語族「出台灣說」 Lesson 6破解遠古以來的植物謎團——發現葉綠體蛋白質橋梁的李秀敏 Lesson 7植物吸收養分的關鍵閘道——蔡宜芳的植物硝酸鹽轉運蛋白研究 Lesson 8調控減數分裂遺傳重組的新契機——破解玉米「基因洗牌」的關鍵角色 Part 2 未來醫療站 Lesson 9草藥怎麼吃才有效?——草藥科學的重大突破 Lesson 10藥物如何在體內發生反應?——運用電腦模擬,降低藥害風險 Lesson 11飲食如何讓人生病?——在「乾」的實驗室裡找答案 Lesson 12大腦神經退化的原因是什麼?——神經科學的研究與突破 Lesson 13當體內的油電混和車「電池壞了」!——從運動神經元退化機制,尋找治療漸凍症的契機 Lesson 14另闢一條對抗病毒的蹊徑——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Lesson 15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的創新觀點——以奈米粒子模仿冠狀病毒,製作更具保護力與安全性的肺炎疫苗 Lesson 16台灣如何面對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陳建仁談台灣的防疫經驗 Part 3 生科設計家 Lesson 17真菌也會玩樂高?——「天然物」合成的關鍵發現 Lesson 18改造細菌,把二氧化碳變燃料!——廖俊智與合成生物學 Lesson 19破解遺傳疾病、評估大眾用藥風險——全基因組分析的應用 Lesson 20尋訪住在我們身體裡的剪接師——鄭淑珍的RNA剪接研究 Lesson 21人體基因編輯是什麼?——認識基因神剪CRISPR
作者簡介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面紗,讓人們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到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以理論結合實作、專業結合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只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向永續的動力。惟鑑於論文的專業嚴肅性,難以令社會大眾親近、了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進而運用各種理論與發現,因此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易懂的報導,邀請大家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曾出版《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 Facebook、Instagram|研之有物 網站:research.sinica.edu.tw/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