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文學史的討論,多侷限在作家作品的討論,較少討論文學思潮、文學運動,文學制度則幾乎缺席。故作者撰著本書,增加文學制度的研究視野。本書以文學社團的組織機制、報紙雜誌的傳播機制、文學獎勵機制、文學教育體制和作為制度保障的文藝政策的制定等等為主軸,探討一九二○年至二○二○年的臺灣文學制度。透過本書,可見作者歸納、剖析浩瀚文獻的深厚功力,是制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自序 一 上編 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制度 一 第一章 新文學制度的初創 三 第一節 新文學的搖籃:《臺灣民報》 三 第二節 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 六 第三節 拆下破舊文學殿堂 一一 第四節 「臺灣話文」論辯 一八 第五節 清除詩人七大毛病 二○ 第六節 文學社團的組織機制 二六 一 鼓吹詩壇新風的「風車」 二六 二 臺灣文藝聯盟的合與分 二九 三 富有地域性的鹽分地帶文學 三一 四 銀鈴會與《緣草》 三四 第二章 高壓下的戰時文學體制 四一 第一節 用日語取代漢語 四一 第二節 西川滿與臺灣詩人協會 四四 第三節 臺灣文學奉公會 四七 第四節 「搶占」日本中央文壇 四八 第五節 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五二 第六節 「皇民文學」及其不滿 五四 第七節 戰時文學體制的崩盤 五七 下編 光復後的臺灣文學制度 六一 第一章 光復初期的文學制度 六三 第一節 從「去日本化」到「再中國化」 六三 第二節 如何建立臺灣新文學 六七 第二章 戒嚴時期的文學制度 七三 第一節 思想檢肅與克難運動 七三 第二節 嚴苛的書刊檢查制度 七七 第三節 中國文藝協會與除「三害」 八○ 第四節 「中華文獎會」與《文藝創作》 八五 第五節 文學教育與「中華函授學校」 八九 第六節 軍中文藝體制的確立 九二 第七節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九六 第八節 當前文藝政策與文藝會談 一○一 第九節 出版生態與文星書店 一○六 第十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文訊》雜誌 一一○ 第十一節 「政治紅利」與商業稿酬 一一四 第十二節 文學會議在質變 一一八 第十三節 票選「臺灣文學經典」 一二二 第十四節 「自由中國文壇」的解體 一二六 第三章 解嚴後的文學制度 一三九 第一節 文藝政策:由主導轉向輔助 一三九 第二節 體制內外的社團並存 一四一 第三節 開展兩岸文學交流 一四五 第四節 多樣化的文學獎 一五○ 第五節 慘淡經營的文學雜誌 一五四 第六節 走向沒落的文學副刊 一五七 第七節 臺灣文學教育體制化 一六一 第八節 設立「臺灣文學館」 一六五 第九節 讀者閱讀興趣的轉化 一六九 一 從讀禁書到讀暢銷書 一七○ 二 從買單行本到買大套書 一七一 三 從買「中國」書到買「臺灣」書 一七二 四 從讀紙質本書到讀電子書 一七三 第四章 新世紀的文學制度 一七九 第一節 「去中國化」的文藝政策 一七九 第二節 不再「以黨領政」 一八二 第三節 從一會獨大到多會競爭 一八五 第四節 新媒介時代的出版體制 一九○ 第五節 文學獎的詭異現象 一九四 第六節 「國藝會」的補助機制 一九七 第七節 爭議甚多的文學教育 二○○ 第八節 文訊版與靜宜版「年鑑」 二○四 第九節 兩岸競爭臺灣文學詮釋權 二○八 餘論 臺灣文學制度展望 二一九 附錄 他嚮往最清遠最高潔的幽默 天 歌 二二五 參考書目 二三三 作者簡介 二三七
作者簡介 古遠清 一九四一年生,廣東梅縣人,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爲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新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出版有《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臺灣當代新詩史》、《香港當代新詩史》、《海峽兩岸文學關係史》、《臺灣新世紀文學史》、《當代臺港文學概論》、《世界華文文學概論》等六十多種著作。另還有一百萬字的《臺灣當代文學事典》待出版。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