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5323929 |
定价 |
NT600 |
售价 |
RM93.80 |
特价 |
RM84.42 *
|
作者 |
葉謹睿
|
出版社 |
藝術家
|
出版日期 |
2021-12-14 |
装订 |
平裝. 全彩印刷. 160 页. 26.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4.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李小鏡1945年出生於四川重慶, 四歲時隨家人來臺,從此成長於臺灣眷村,落地生根,成為名副其實「外省第二代」。於1964年進入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就讀,主修西畫,大四期間在「光啟社」學習動畫,奠定往後創作新媒體藝術的基礎。二十六歲時前往美國費城藝術學院攻讀碩士,1972年取得畢業證書。
碩士畢業後李小鏡深根紐約,不久即在競爭激烈的設計界立足,連年獲得國際創意及攝影大獎,成為極少數的亞裔創意人,順利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在青年時期就獲得商業藝術巨大成就的他,不但沒有因此自滿,反而激發出他向上提升、突破自我的慾望。
1980年代李小鏡於紐約蘇荷區成立設計及攝影工作室,以紀實攝影展開純藝術創作生涯。隔年李小鏡應《中國時報》及《時報周刊》邀請,前往中國拍攝《今日古運河》攝影專輯;同年回到臺灣,在臺北版畫家畫廊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1993年起李小鏡因應數位科技浪潮,開始嘗試創作數位藝術;千禧年後更運用多元化技術,如影音媒材和場域裝置等,創造沉浸式的藝術體驗。2003年代表臺灣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這是他以多媒體型態呈現藝術理念的開端;2005年又以主題藝術家的身分受邀參加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從事數位創作多年,終於揚名國際。
作為一位新媒體藝術領航者,李小鏡的作品於2005年被編入英國牛津大學藝術教科書,成為極少數享譽國際的華裔藝術家,也是眼光遠大的數位藝術拓荒者。李小鏡創作成果豐碩,重要藝術作品包括:「十二生肖」系列、「審判」與「108眾生相」系列、「自畫像」與「源」系列、「夜生活」系列、「成果」系列、「叢林」與「夢」系列、「馬戲團」系列、「N.E.X.T」系列等等。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
|
|
|
|
|
|
|
|
|
|
|
|
|
|
目錄
1.重慶、臺北、異鄉人(1945-1970)………9
大時代動盪下的顛沛與流離………10
眷村成長記憶………12
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16
2.創意舞臺、粉墨登場(1971-1981)………21
別無選擇,就是紐約………22
隨手往外扔一毛錢,準能砸到一個攝影師………25
20世紀的當代藝術戰場:蘇荷(SoHo)………33
從人文的角度出發,尋找自己的世界………35
3.冬眠是為了迎接甦醒後的蛻變(1982-1992)……41
今日古運河與雲南少數民族紀實攝影………42
「第三色相」系列………48
紐約「遊民」系列………58
4.為創意插上一對想像力的翅膀(1993-2000)……65
數位科技、藝術本位………66
「十二生肖」系列………68
OK 哈里斯畫廊………75
「審判」系列及「108眾生相」系列………81
「自畫像」與「源」系列………91
5.五彩繽紛的喜樂與哀愁(2001-2009)…101
「夜生活」系列………102
「成果」系列………111
「叢林」系列與「夢」系列………122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131
6.打破、重生、藝術家(2010-)………137
人生如戲?………138
出幽遷喬………145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148
附錄
李小鏡生平年表………157
參考資料………159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葉謹睿
畢業於賓州大學純藝術碩士,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純藝術學士,現任紐約州立大學時尚藝術學院專任教授暨創意科技與設計學程主任。曾任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紐約帕森斯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著有《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大蘋果英雄傳:紐約藝術導覽》、《數位藝術概論》、《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運動收藏聖經》(與葉奇鑫合著)、《互動設計概論》、《臺灣數位藝術e檔案》(與林珮淳等合著)、《設計、創造與教育》(DesignInnovation & Education,多媒體電子書,合著)、《同步與協同創作之遠距教學法》(Synchronous and Collaborative Remote Learning Playbook, 合著)。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