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面對時代的洪流,臺鐵現在不變,以後也勢必面臨不得不變的危機。」這是一位任職臺鐵超過35年資深臺鐵人最沉重的疾呼。
臺鐵近年來面臨無數次逆境與危機,但張政源局長上任之後,展現帶領團隊正面迎戰、解決問題,先安內凝聚共識,再攘外與社會大眾溝通,突破過去既定的包袱與框架,將一個傳統組織架構,注入創新靈活因子,與時俱進,邁向組織變革,進而脫胎換骨、提升經營績效。
本書將透過八大改革,完整勾勒出臺鐵組織變革的全紀錄,從事件及管理學角度分析臺鐵改造過程及產生的影響。
《軌道經濟未來式:珍珠串鍊下的車站城市》
成立超過百年歷史的臺鐵,一直陪伴著臺灣人的生活日常。雖然歷史悠久,卻也有著龐大組織與沉重經營壓力,需要良性翻轉。隨著資產開發的蓬勃發展,臺鐵正一步步實現軌道經濟的藍圖,並與地方政府攜手,打造依著車站發展的車站城市夢想。
從翻新與市政規劃結合的14座車站城市中,我們看見了臺鐵對於資產開發的不同策略與發展樣貌,以交通運輸改善城市的整體規劃,讓軌道經濟活絡地方的就業市場與生活型態,展現強大的效益與影響力。
透過臺鐵團隊和外部營運者的不同專業視角,感受傳統的百年組織投入資產開發領域,所遇到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從一步一腳印中,也逐步擘劃不同型態與特色的車站城市,帶領旅行與工作中的人們,迎接便利又具競爭力的新未來。
・打贏這場美學復興戰役的5個關鍵句
「在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把罵最兇的全找來」、「專業就交給專業來做!」、「當美感內化,臺鐵人將為百年老店感到驕傲。」、「如果臺鐵可以反轉,公部門的美學不再有藉口。」每一句都深深打動、激勵1萬7千名臺鐵員工的心。
・美學改革從2種理論出發
善用「小花理論」,記取「破窗效應」,從心出發,落實減法設計美學,讓被罵慘的「臺鐵美學」、「中華民國式美學」走入歷史;將臺鐵美學復興運動,翻轉成為臺鐵蛻變與新生的開始。
・首創臺灣公部門第1個美學小組
2019年,臺鐵首波環島之星觀光列車改造後引起各界負評,一場改造計劃,卻變成一場災難。臺鐵局局長張政源立刻決定成立「臺鐵美學設計諮詢審議小組」,以召集人角色,啟動臺鐵的美學復興運動,讓專業建議、美學元素在設計、建設計畫初期就導入,引領臺鐵員工建立自信,燃起社會大眾對臺鐵美學復興的火花與期待。
・搶先曝光3款列車設計理念
介紹臺鐵環島觀光列車「鳴日號」的改造過程,回顧列車完成後在北車大廳舉行的「鳴日—臺鐵美學復興FUTURE RENAISSANCE」活動,所帶來的正面評價和迴響;同時搶先曝光新購列車: 520輛「EMU 900空調通勤電聯車」與600輛「EMU 3000城際電聯車」的傑出設計概念,三款列車三種氛圍,成為臺灣鐵道上最美的移動風景,展現臺鐵百年商號的移動新美學。
・瞄準美學復興2.0計畫射出3支箭
第一箭「臺鐵美學復興2.0」,短期目標包括車站減法美學、藍皮列車再生、制服設計、台鐵便當店及禮賓候車室規劃;中長期目標鎖定集集、內灣、平溪等觀光支線改造,並新購60輛觀光列車。第二箭「資產開發」同樣要導入美學,打造具美感的建築。第三箭「鐵道觀光旅遊」,短期要開發代表臺鐵美學形象的明星列車,創造品牌話題;中長期目標要打造「鑽石級寢台列車」、提供米其林等級餐車服務。此外,為迎接2022「鐵道觀光旅遊年」,臺鐵也擬定五大鐵道旅遊策略:觀光場站美學升級、觀光路線升級改造、觀光車輛升級計畫、禮賓場域服務升級和區域鐵道旅遊中心,目標要讓鐵道之旅成為國際觀光新賣點。
《臺鐵風華.百年一瞬:歲月淬鍊下的經典車站及古蹟建築》
臺鐵成立超過百年,期間歷經許多時代的變遷,在臺灣發展史中佔有重要角色。鐵道上的每一座車站、每一處古蹟、每一棟建築,都是一個遇見的起點,遇見人事物、遇見在地文化。
藉由爬梳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六大經典車站,以及多個古蹟/建築的古今變化,闡述臺鐵鐵道與城市文化、經濟、地貌的連結,彰顯鐵路在臺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及價值發揮,展現臺鐵人對於鐵道文化與傳承之重視。
透過臺鐵人、文史工作者、文字工作者的三種觀點角度,點出歲月思古、今日面貌及未來嚮往的連結。
《象龜學跳舞:臺鐵在逆境中堅持變革》 序 朝向願景清楚的改革之路邁進――林佳龍 序 教象龜跳舞 化不可能為可能――張政源 楔子 危機與挑戰 第一章 落實安全改革 從總體檢找出問題核心 百年臺鐵的經營困境 從「心」改革,才能落實行車安全 整合「運、工、機、電」建立安全文化 第二章 打造企業化組織 顧本業衝附業,設立專責單位 看到改變的契機,就看到希望 授權合作,讓台鐵便當走出車站 第三章 改善旅運經驗 開啟一趟美好的旅程 從訂票開始,提供便捷服務 上車那一刻起,感受舒適經驗 基礎建設打底,落實安全改革 第四章 增進員工福利 先給後要,創造勞資雙贏 變革,從鼓舞員工士氣做起 體制革新,改變才能真正發生 第五章 串起環島珍珠項鍊 成立資產開發中心,整合開發業務 與地方政府攜手,活絡城市發展 內部凝聚共識,目標轉虧為盈 第六章 美學復興運動 改變的開始,美學的起點 內外並濟,重塑臺鐵美學靈魂 從抗拒、磨合、共識到蛻變 第七章 台鐵便當成為日常美好滋味 一個便當,帶來改變與前進的力量 一趟尋找品牌定位的奇幻旅程 便當品牌化帶來衝突與對話 第八章 臺北車站中央大廳微笑重現 從禁坐到實現審議式民主 社會議題引發的反思與改變 專家評析 制度流程系統化,為安全把關 掌握財務資料與成本,做為決策依據 破釜沉舟,堅持改革的方向 結語 從破窗到小花,找回臺鐵的榮光 《軌道經濟未來式:珍珠串鍊下的車站城市》 序1 交通部長 幫臺鐵找藥方 走出定位與方向 序2 臺鐵局局長 帶領臺鐵邁向軌道經濟新時代 楔子 環繞臺灣 全方位的軌道經濟 《第一篇章 軌道經濟樂活學 華麗變身多元車站》 開疆闢土的資產開發中心 擘劃軌道經濟4.0藍圖 臺北車站 開啟軌道經濟序曲 板橋車站 四鐵共站的在地生活中心 松山車站 翻轉商圈的BOT車站 南港車站 全臺最大車站百貨商城 萬華車站 用在地感營造與眾不同 屏東車站+潮州車站 逛車站成為生活一部分 基隆車站 港都裡的陸運創新 桃園車站 啟動城市新風貌 新竹車站 乘風而起的新竹之翼 臺中車站 接軌世界的起點 新烏日車站 三鐵共站掌握移動商機 臺南車站 歷久彌新的記憶空間 高雄車站 化身美麗的浮島綠洲 成長蛻變的新左營車站 花蓮車站 山海相擁的觀光驛站 宜蘭車站 營造童趣森林的浪漫 《第二篇章 鐵道旅遊新視野 體驗式火車大未來》 從「美」出發 臺灣鐵道觀光潛力無窮 鐵道旅行發展藍圖 觀光車隊新思維 鳴日號 在移動間品嘗細膩 藍皮解憂號 在老火車上學慢活 海風號 隨微風創造浪漫故事 山嵐號 感受縱谷的美好日常 寢台式列車 全臺首座移動式鑽石級酒店 禮賓候車室推出 站內服務大躍進 讓旅程充滿無限驚嘆 從細節累積好評 《第三篇章 入味入心的台鐵便當》 承先啟後 搭火車必備的台鐵便當 便當裡的滋味與故事 臺鐵餐務室 美味便當製造站 台鐵便當新形象 新竹車站概念店亮相 鐵路便當節 年度美味嘉年華 臺鐵排骨便當 「全家」都愛的美味 台鐵便當再進化 五大元素缺一不可 《第四篇章 軌道經濟未來學 實現資產活化》 讓好文創成為彰顯品牌的語言 從鐵道迷開始的文創靈感 由資產開發開始 打通軌道經濟新未來 鐵道資產開發的四種情境 都會車站大樓─從地下到地上的精彩迷宮 新舊車站融合─在新車站新建築裡走讀舊鐵道紋理 鐵道高架橋下街區─逛車站是生活日常 地景車站旅行─車站即是旅行風景 結語 為臺鐵種下希望 改革微行動正發生 《解構鐵道美學:臺鐵美學復興運動》 序—— 翻轉公部門美學的最佳示範 林佳龍 序——美學復興,改變臺鐵的起點 張政源 楔子 ——一場改造計劃,沒想到變成一場災難。 第一部 從外到內,由內而生 愛之深責之切 公部門第一個美學小組 如果臺鐵美學能反轉 公部門美學將不再有藉口 美學小組首次出擊,三朵小花的孕育與誕生 ●「鳴日號」觀光列車 ●「EMU900型通勤電聯車」 ●「EMU3000型城際電聯車」 展現美學改革行動力 「鳴日-臺鐵美學復興FUTURE-RENAISSANCE」系列活動 「鳴日號」觀光列車首航 銜接過去和未來 第二部 臺鐵美學復興四大策略 策略之一 車站建築美學 策略之二 車輛設計美學 策略之三 品牌形象塑造 策略之四 網路及媒體行銷策略 第三部 走入生活的臺鐵美學革命 【跨域合作】療癒系車廂 ・里山動物列車╳林務局 ・山歌列車╳客委會 ・國立集集美術館彩繪列車╳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環島之星Hello Kitty繽紛列車╳易遊網 【車站新生】建築美學賞析 ・新城車站:是美術館,也是一道門 ・玉里車站:鑲嵌在花東縱谷的發亮玉石 ・富里車站:田園大地上的美麗穀倉 ・池上車站:感受縱谷稻香,風與水的律動 ・瑞源車站:一座聚落裡的小客廳 ・臺東車站:引進海洋意象,向都蘭山致敬 ・后里車站:捕捉人與植物的流動旋律 ・斗南車站:銜接傳統與未來的故鄉車站 第四部 啟動美學復興2.0 觀光路線改造創新 新觀光車隊蓄勢待發 臺鐵制服 台鐵便當 TR Bento 臺鐵夢工場 禮賓候車室 結語 臺鐵美學下一步 持續行駛於美學之路 《臺鐵風華.百年一瞬:歲月淬鍊下的經典車站及古蹟建築》 目錄 序1 臺鐵火車,臺灣人的世代共同記憶――林佳龍 序2 承襲百年榮光,續拓全新未來――張政源 楔子 臺灣有了臺鐵之後 第一部 臺鐵人的文化心 馳騁超過百年,見證臺灣的現代化 留下文化寶藏,留下過往記憶 修舊如舊,處處見用心 為下一個鐵道文化資產百年推進 第二部 六大經典車站 第一章 臺北車站 臺北駅 大稻埕的木造建築 五鐵共構的首都交通樞紐 第二章 新竹車站 新竹駅 始於枕頭山下 歷久彌新的百年古蹟車站 第三章 臺中車站 臺中駅 誕生於臺中至打狗通車日 協力開拓國際鐵道觀光榮景 第四章 嘉義車站 嘉義駅 唯一臺鐵、林鐵、糖鐵共構車站 嘉南平原門戶嶄露新生 第五章 臺南車站 臺南駅 上層空間挑高的昭和風格車站 天際線不遮蔽古蹟的再生工程 第六章 高雄車站 高雄駅 唯一的帝冠式風格車站 新串珍珠閃耀南臺灣 第七章 解讀車站 從站體、月台、軌道談起 車站建築風格各異 蒐集「車站特色組合」有趣好玩 第三部 古蹟及歷史建築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灣鐵路局的「起家厝」 臺北機廠國家鐵道博物館-臺灣首座現代化鐵道修理工廠 苗栗火車頭園區-一座活的鐵道博物館 彰化扇形車庫-全球稀有活古蹟 彰化鐵路醫院-陪伴彰化人成長的鐵路醫院 高雄臨港線-為服務港口輸運而生的鐵道 高雄機廠-賦予新生命,再次發光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乘載東臺灣文明發展的記憶遺址 花蓮鐵路醫院-保有濃厚日式氣息的鐵路醫院 結語—重生。未來 附錄—臺鐵文化資產一覽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畢業。曾任職網路媒體、平面雜誌社、報社編輯與記者,逾20年媒體經驗。現為自由撰稿人。
南加州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畢業,專攻大眾傳播。曾任《遠見》雜誌資深研究編輯兼記者,《未來Family》雜誌特約主編,著有《勇闖天涯 翻轉人生》(合著,天下文化)。
科技媒體資深記者。曾任電子時報記者。光電科技、通訊科技雜誌主編。電子技術、機電整合、機械技術編輯總監。CTIMES、SmartAuto智動化雜誌主編。
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職於多家媒體,目前為多家媒體、航空機上雜誌和網路傳媒的特約採訪、特約主編與責任總編輯。合著著作包括《藝於言表》、《發現台灣O’TOP》、《農居遊正夯》、《精采一條路》、《環遊世界這樣玩》等。
世界新專廣播電視科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職於媒體。個人著作包括《和風老屋旅行散策》、《量身訂作住民宿》、《高雄美好小旅行》;合著著作包括《台灣百年好店》、《嚴選 正港台灣味小吃155家(中南部篇)》等。
藝術企劃出身,接觸當代創作、設計、文化領域多年,而後投入出版業發展,曾任忠泰MOT TIMES明日誌採訪編輯、小日子享生活誌資深編輯,現為自由接案編輯及文字工作者。參與刊物採集和製作有:編輯者新聞社《本地 The Place 06:新北》、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本事》等。
世新大學新聞系國際傳播組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職於ETToday、非凡新聞台。13年媒體採訪及編輯經驗,曾經歷黨政、生活、傳產、電子,財經新聞採訪記者,新聞中心副主任,主管生活要聞組,亦曾赴德國、美國、中國等外地採訪。目前是獨立接案的文字工作者。
先後任職於時尚雜誌主編、旅遊雜誌總編輯,長期供稿給各大平面與網路媒體、企業刊物,連續多年擔任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藝術亮點計畫》作者、縣市政府刊物顧問委員、親子教育媒體專欄作家。出版《環遊世界這樣玩》、《我住加拿大城堡飯店》等十多本著作。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壹週刊》美食旅遊組文字記者、《自由時報》生活週報美食旅遊組副召集人,媒體經歷十餘年,現為自由接案文字工作者。合著著作包含《山林製造》、《鐵馬款款行》等書。
曾任三立電視《華流》、《愛玩客》雜誌副總編輯、《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消費線記者、旅遊雜誌主編,現為WAZAIII網站平台專欄作者,作品散見報紙、雜誌及網路新媒體,參與各縣市政府與企業刊物企劃採訪。著有《自遊巴黎》、《自遊倫敦》、《自遊澳洲》等書。
輔大中文系畢業,曾任《小日子》雜誌副總編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喜歡閱讀與旅行,著有《製造有機的幸福生活》,合著有《認真》《好物相對論》《台積電的綠色行動》等書。
曾擔任文化出版社策略顧問、報社藝文版記者與旅遊版主編、網路媒體主編,從事藝術文化、旅遊生活等領域之企劃、採訪、編輯多年,後轉任非營利組織基金會負責策畫執行大型國際會展活動,現任國際公關公司提供公共關係與危機議題管理諮詢。
從事媒體工作十年,先後任職生活旅行類雜誌以及新聞周刊,擔任編輯與採訪記者,曾經參與客委會、工研院、縣市政府等公部門的委託書籍及刊物主編企劃製作。
蘇昭旭,臺灣鐵道研究者,是目前華人鐵道領域著作最多的學者。1997年起發表鐵道畫作與鐵道圖書,2001年創辦鐵道旅行雜誌,2004年該雜誌結束(期間總共出版12期),繼續製作中文的鐵道工具書,範圍包含臺灣鐵道與國際鐵道的領域。其個人部落格與圖書序中宣示其著書理念:知識的效用在於助人,以建立中文鐵道工具書為終身職志,讓鐵道知識普及化,落實到「科普教育」。至2020年10月為止,圖書著作共有49冊。
漫畫家、作家,發願用十年的時間將臺灣文明和飲食文化畫出來。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曾任電視台專題報導記者、《天下》雜誌集團《Cheers》雜誌資深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主編過十餘本企業、公益基金會、研究或教育機構刊物,並為各大新聞媒體集團特約記者。
南北奔波的文字工作者。從小熱愛聽故事,寫故事,讀故事,而人物採訪與寫作串連三者,令人沉迷其中,樂此不疲。自由接案超過10年,人物寫作超越百篇,一篇一則生命故事,篇篇都是故事迷的療癒處方。
20年採訪編輯經驗,經手完成數十本刊物。曾任直播節目製作人,曾出版過日翻中生活實用書籍7本與個人著作,目前是獨立接案的文字工作者。
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職於媒體。合著著作包括《創新x淬鍊:38件成功個案》、《成大事:改變世界的88個微行動》、《浪漫臺三線款款行系列叢書》、《關鍵影響力:金牌企業成功學》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