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作為上世紀70年代留學法國的文化先行者,陳傳興親歷了巴黎最後的黃金時代,在時代的尾聲中收集並紀錄下哲學、藝術、影像的種種刻痕,並在之後多年深耕於影像的探索和實踐,書籍文本的閱讀,哲學、精神分析等領域的思考,從中厚積了豐沛的感悟,最終通過片段式的私人記憶回溯時代的斷璧殘圭,還原一段或誤解重重或鮮為人知的傳奇歲月。在散文詩般的筆觸中,文字陳列、發散,經由記憶的脈絡,如絲網般將人收束在法國的鎏金時代,電影館、暗房、圖書館這些場景通過思維如影像熔接,在法國文化界的“諸神黃昏”時代溯源、登岸、觸光。
第一章 岸 第二章 光 第三章 暗房 第四章 旅行 第五章 圖書館 第六章 勞動者 第七章 情感教育 第八章 劇場與身體
陳傳興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臺灣清華大學副教授,2012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 師承法國電影理論大師克利斯蒂安•麥茨(Christian Metz)。陳傳興長期耕耘哲學、精神分析與影像論述等領域,同時是作家、攝影家、藝術評論學者與電影創作者,也是一位勇於面對公民運動做出反應的思想家,以哲學基礎來詮釋臺灣的現代面向,在他身上隱然看得到法國重要哲學家的影響與特有的風範。 總監製《在島嶼寫作》第*系列,並親自執導《如霧起時─鄭愁予》《化城再來人─周夢蝶》《掬水月在手─葉嘉瑩》。 2019年於上海龍美術館舉辦攝影個展《螢與日》,2015年於北京中央美院與上海民生美術館舉辦攝影個展《未有燭而後至》。2009年廣州美術館參與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攝影群展,1975年於臺北舉辦攝影個展《蘆洲浮生圖》。 重要著作包括有《憂鬱檔》《銀鹽熱》《木與夜孰長》《道德不能罷免》,攝影集《未有燭而後至》,以及主持翻譯《精神分析詞彙》,在啟發幾代攝影人的《攝影美學七問》中,是其中“五問”的回答者。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