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裡的藝術老師」的深刻回憶,
看她如何與囚徒和平共處,以詩歌、戲劇與藝術突破生命瓶頸,
並一窺獄政官僚與監獄教化議題的詳實考察。
★獲2020年新一代獨立圖書獎(Next Generation Indie Book Awards)最佳社會正義圖書
★入圍2020年新一代獨立圖書獎最佳回憶錄獎
★獲2019年鸚鵡螺圖書獎(Nautilius Book Awards)英雄之旅銀獎
★獲讀者票選全國最優良圖書獎(Readers Favorite Book Awards)非小說(社會議題)類銅獎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李茂生 教授、基督教更生團契總幹事 黃明鎮 牧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黃致豪 律師、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 陸雅青 藝術治療師暨諮商心理師,感動賞讀!
★獄政改革倡議者、畫家、《獄卒不畫會死》作者 林文蔚、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 翁國彥 律師、監所關注小組成員 陳惠敏 理事長、人氣法律知識粉絲專頁「律師談吉他」、《一不小心就被吉:白話的生活法律對策》作者 雷皓明 律師,專文推薦!(依姓氏比劃序)
黛博拉・托博拉是一名藝術矯正師,四十五歲時,她重返故鄉聖路易斯奧比斯保(San Luis Obispo),在父親曾工作過的監獄開始一系列創意寫作與藝術矯正課程。當她在獄中帶領獄友進行戲劇創作時,許多血淚戲碼同時在她身邊上演。
加州男子監獄是一個彷彿時光凍結的世界,與外界聯繫仰賴的是老舊旋轉鍵盤式電話機;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囚犯不值得接受藝術矯正教育,政府則想削減監獄預算;黛博拉・托博拉一面抵禦科層官僚體制的掣肘,一面用詩歌與戲劇鼓舞受刑犯,藉藝術幫助他們表達自我,走出黑暗世界,在帶領監獄課程、引導學生創作戲劇與詩歌期間,托博拉也讓自己的回憶一起走入鐵窗內,讓自己的人生行歷與囹圄中人的辛酸血淚彼此交織,展開一段溫暖又明亮的獄中旅程,沿途遍撒詩意與人性的輝光。
在文明社會裡,監獄與受刑人是被刻意遮掩起來的傷口。獄中人性的發揚,恰好體現了波斯神祕主義詩人魯米(Rumi)的詩句:「傷口是讓神聖的光源得以探入的地方。」
「深刻、感人、優美。」
──《獨立報》
「黛博拉・托博拉是變革的推動者,是美國應用藝術從事矯正教育的真正有遠見的先驅,她在監獄從事藝術矯正教育長達十二時間,退休後她又成立了詩的正義行動計劃,計劃的演員全由更生人組成。這本令人驚嘆的回憶錄巧妙地將個人家族史的故事與職涯經驗融合在一起,為如何將藝術帶入監獄的矯正教育提供了一種清晰、近距離又深刻的個人觀點。Deborah仍是一座燈塔,繼續替迷失在黑暗中的絕望靈魂閃耀著救贖之光。」
──Curt L. Tofteland,「獄中莎劇」創辦人
「一本擲地有聲之作!托博拉經歷了她獨特的童年與一名監獄藝術教師的獨特人生,她以人類學家的洞見與詩人之筆完成了本書。這遠遠不只是一本回憶錄。」
──Sheila Toomey,普立茲獎得獎記者
「本書在許多方面來說都是寶藏。」
──《前言評論》
「托博拉來到了加州男子監獄時懷抱著一個夢想,她要把藝術教育變成點亮監獄沉悶生活的一座燈塔。她以開放的胸襟和同情心來探討:當人試圖在黑暗中尋求光明,體制性的議題該扮演何種角色?」
──《書單》雜誌
她沒有試圖將這個體制或是她的職位浪漫化,反而, 她坦誠地, 甚至笑對無數的挑戰。正是托波拉對更生人的執著讓這本樸實的回憶錄散發出無限的光芒。 就像托波拉從未停下帶領更生人發現藝術的腳步一样,世界上還有一群像她的人,他們從不放棄那些被社會遺忘的人。
──《洛杉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