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
|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 |
|
|
|
|
|
|
|
|
ISBN |
9789864779338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优惠价 |
RM51.08 *
|
作者 |
茱蒂斯・巴特勒
|
译者 |
蕭永群 |
出版社 |
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 |
2020-11-05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72 页. 14.8.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电子书试读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當以暴易暴看似成為不得不的選擇,
非暴力的主張還有什麼意義?
「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當代最重要的女性主義理論家」茱蒂斯・巴特勒
反思國家暴力與全球政治狂潮之作
在公民不服從運動於各地風起雲湧的當代,
誰有權來界定什麼是暴力、什麼是非暴力?
當你是一名為了爭取社會平等的政治抗爭者,在什麼情況下,你覺得你可以行使暴力?
反過來說,又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國家權力能夠「合理」行使暴力?
思考這些問題,就是政治的倫理學。
*********************************************************************************************
當代非暴力政治的難題在於:對於到底該如何界定一種行動是否暴力,往往看法分歧,從而導致了國家在行使暴力上的獨佔權。本書集結了茱蒂斯・巴特勒近年對政治倫理、國家暴力與抗爭運動的關懷與思索成果。針對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問題、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必要,以及我們保衛他人的義務,都提出了獨到而深刻的剖析。
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遠比我們所想的曖昧,在本書中,巴特勒取徑傅柯、班雅明、法農、巴里巴等人的理論,拆解暴力所隱含的話語陷阱,也探討了為何這種壓迫往往行使在難民、少數種族與特定性別身上。此外,也分析了「種族幻象」(racial phantasms)如何形塑了國家的正義以及行政上的暴力
非暴力常被誤解為出自冷靜靈魂的消極手段,巴特勒則賦予它全新的政治想像,她認為非暴力與憤怒、仇恨,甚至毀滅都並不相違,是一種充滿憤慨、激情與攻擊性的表達形式。透過肉體抗爭與不合作,抗爭者向當權展現其存在;當弱者受暴力斲傷而催折,他人則透過悲慟與紀念賦予其生命存在價值。從而超越了個人主義,一種新的、全球性的平等理想也就此誕生。
專文推薦
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國外好評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具創意和勇氣的社會理論家,且一直持續寫作。」──柯尼爾.衛斯特(Cornel West),著有《種族議題》(Race Matters)
「做為一種抵抗和抗議的手段,非暴力通常被視為消極的個人主義。而巴特勒的哲學則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精明甚至激進的集體政治策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非暴力的力量)引導我們踏上一條從未嘗試過的解放之路,但在開始追求的那一刻,似曾相識與熟悉之感便湧上心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書評LSE Review of Books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有洞見、最勇於挑戰且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理查・伯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美國哲學家,著有《論暴力:思無所限》(Violence: Thinking without Banisters)
|
|
|
|
|
|
|
|
|
|
|
|
|
|
|
目錄
專文推薦│非暴力:一種積極面對暴力的政治實踐/黃涵榆
謝詞
導論
第一章│非暴力、可悲慟性及對個人主義的批判
第二章│為他者續命
第三章│非暴力的倫理與政治
第四章│佛洛伊德的政治哲學:戰爭、解構、躁狂與批判功能
後記│脆弱、暴力、抵抗之反思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1956年生,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研究領域涵蓋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系。 巴特勒為女性主義理論代表人物,其著作《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一書,更是女性主義的必讀經典。她近年的研究關懷,則轉向政治、暴力與倫理問題,被稱為「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主義理論家」。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巴特勒參與了學術界連署,讉責香港警察的暴力行為,並促請香港政府捍衛學術自由,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譯者簡介
蕭永群 臺灣大學中文系101級,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研究所畢業,專攻臺灣日治時期文學語言暨翻譯研究,現任美國德州媒體業新聞記者兼主播。譯有臺灣詩人杜國清《翻譯與譯詩》(英譯)。鍾愛羅曼•雅各布森的翻譯理論以及其「創譯」觀,堅信翻譯即是一次次對於自我經驗之修正與認同。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