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貧窮是二戰後台灣的一種普遍現象。經濟困頓使得廣告沒有存在的空間與條件,此時期台灣廣告的步調是遲緩、扭曲的前行,直到一九六○年以後方進入較具規模的現代化廣告發展時期。
在那個無可奈何的年代,極度缺乏資訊與知識的狀況下,自我進修與做中學習的廣告人在戒嚴、警總管制、新聞局電檢審核的層層束縛中,展現了豐厚的創作能量。更發展出台灣人自己的專業智慧,研發出當時受限於經濟條件而採用的16釐米攝影與沖印技術。拍攝的光調、鏡位、剪輯、節奏、情緒,以及色彩、美感無不嚴謹細膩,把16釐米攝影的質感發揮到極致,堪稱世界一流。不只在畫面的經營,在音樂的創作上亦有李泰祥等人的共襄盛舉。他們都是造就時代的英雄,是值得尊敬的一代。
一九八○年代,西式廣告作業模式引進台灣,許多優秀的制度的確讓台灣廣告業走向正規的制度化作業。但不同文化、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的思考模式讓廣告有著在地性、文化性的區隔。換一條路走,探索新的可能性,是這個時期台灣作者面對國際競爭的姿態。它幫助創作者從過去解放出來,從制約中蛻變成長,在題材和拍攝的過程中都不斷的追尋與發現。不尋常的作品令人驚豔。國際化使得攝、製、導、沖印、後製等技術品質不斷提升,奔放的創意在層層繭殼中蛻變,不再套牢在西方文化的框架中。從我們所處的社會中,提出關切的問題,影像和觀照自身的意識結合,不但給了觀眾思考的起始點,也提供實質思想的文本。台灣特產影像的煥發時代,連帶影響了泰國、新加坡等鄰近國家,也給他們開了一扇窗。
台灣的問題之一就是缺乏持續;在影像藝術上雖然有相當的突破,卻又很快的丟失。數位影音科技、3D動畫在一九九○年後以驚人的速度進步。人類無遠弗屆的想像力得以淋漓盡致的呈現,以往傳統光學影片中不可能實現的畫面,結合數位科技形成了全新的表現主義與風潮。
但在最初十年的實驗與驚豔之後,再看到一些有才氣的導演,卻也都拍出一些沒有原創且做作的影片。我們這一代的作品,看不到自己的特性與個性。這個世代,我們丟失了自己的獨特性。
把創作的浪漫情懷要回來,再一次尋找自己的革命。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站定,揮杆投向世界。幸運的是,新生代一股不斷嘗試與反省的力量正在醞釀,更超越的成就將會出現,在不遠的未來。
台灣廣告的進展是獨特的台灣經驗。
本書主要介紹的廣告影像人有:王財祥、吳念真(本名吳文欽)、龔友誠、鄧勇星、彭文淳、劉天明、孔玟燕、陳宏一、蕭雅全。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