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語文釋要》是作者於香港教育學院(現為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的教學修訂講稿,由文字、語音、詞匯、文言語法、中文工具書及修辭六個部分組成。本書教學材料廣泛而富豐,除吸取專家學者意見外,也包含作者個人觀點與研究心得。書中若干部分選用香港粵音及詞彙語法材料,以配合香港學生實際所需。本書適合高中及大學本科生閱讀,亦可用作大學相關課程教材,具教與學及專題研究參考價值。
序 李學銘 1 第一部分 文字 1 導言 1 漢字起源 1 起源傳說 2 漢字起源及其年代 6 漢字形義及其演變 7 一 漢字的特點 8 二 漢字的演變 10 漢字的構形 13 漢字構形理據 14 六書理論 15 漢字構形分析 26 漢字形音義關係 31 一 形義關係統一 31 二 本義與構形 32 三 形音關係 33 四 形義關係運用 36 漢字的使用 38 一 錯別字 41 二 古今字 44 三 異體字 46 漢字的簡化 47 漢字整理與規範 52 第二部分 語音 55 導言 55 概念闡釋 55 一 語音的作用 55 二 語音的屬性 56 漢語語音分析 61 一 音節 62 二 音素、音位 63 三 元音、輔音 63 四 聲母、韻母、聲調 68 音節結構 76 音標與語音系統 78 一 國際音標 78 二 注音字母、羅馬拼音 81 三 漢語拼音方案 81 四 普通話語音系統 83 五 《中原音韻》與普通話 85 六 廣州話語音系統 87 (一)聲母系統 88 (二)韻母系統 90 (三)聲調系統 91 七 廣州話拼音 93 八 普通話與廣州話語音比較 93 (一)聲母方面 94 (二)韻母方面 95 (三)聲調方面 96 古代漢語語音 97 上古音 99 一 上古音韻部 100 二 上古音聲系 102 中古音 106 古今音的差異 110 古音知識應用 113 一 雙聲、疊韻 113 二 陰陽對轉 115 三 古書注音 118 四 四聲別義 122 第三部分 詞匯 125 導言 125 詞與詞匯 125 詞和語素 128 詞匯的發展 129 詞匯的特點 133 詞義分析 137 一 詞義的內部構成 137 二 詞義的性質 140 三 義位和義項 148 四 義素和義素分析 149 漢語的詞義 151 一 單義詞 151 二 多義詞 151 三 本義 153 四 基本義 155 五 引申義 157 六 假借義 159 七 比喻義 161 詞與詞之間的意義關係 163 一 同義詞 163 二 反義詞 164 三 同音詞 164 四 同源詞 164 詞匯的構成 165 一 詞的總匯 165 二 固定結構的總匯 183 (一)成語 184 (二)諺語 190 (三)歇後語 195 (四)慣用語 199 第四部分 文言語法 205 導言 205 文言的詞類—實詞與虛詞 205 一 實詞 206 二 虛詞 227 詞類活用 240 文言句式 261 一 單句的類別與分析 264 二 複句的類別與分析 281 第五部分 中文工具書 291 導言 291 中文工具書的類別與功用 292 工具書的類別 293 一 漢語文字 294 二 漢語語詞 296 三 百科及專科知識 299 四 典故、引言 301 五 人名及人物傳記 304 六 地名及地方文獻 307 七 古今紀年及編年大事 309 八 資料匯編 310 九 典制法規 312 十 古今圖書 313 十一 報刊論文資料 317 工具書的功用 319 一 指示讀書門徑 320 二 揭示文獻藏所 321 三 解釋疑難字詞 321 四 查考疑難問題 322 五 指引資料線索 322 六 提供參考文獻 323 七 輔助輯佚校勘 323 八 傳播思想文化 324 九 匯集各類資料 325 十 積聚各種知識 325 傳統工具書常用術語 326 一 讀若、讀如 326 二 讀為、讀曰 327 三 如字 328 四 之言、之為言 328 五 反、切 329 中文教學常用工具書 329 一 文字類 330 二 語音類 331 三 詞語類 333 四 詞匯類 336 五 語法類 337 六 修辭類 339 七 其他 341 其他常用中文工具書 343 一 書目 343 二 索引 343 三 文摘 344 四 類書 344 五 政書 345 六 叢刊 345 第六部分 修辭 347 導言 347 基本概念 348 一 修辭的來源 348 二 修辭的特質 349 三 修辭的應用 350 修辭應用的條件 351 語言運用的藝術 352 修辭與語言 352 傳意與溝通藝術 353 文學作品的藝術語言 354 修辭類別及其方式 356 一 構造的區別 356 二 作用的劃分 357 語音修辭 358 一 漢語的音樂性 359 二 語音的形式美 362 三 韻律的設計與部署 368 詞語修辭 375 一 詞語的選用原則 375 二 同義、反義的選用 376 三 褒義、貶義的選擇 378 四 詞與詞的搭配 379 句子修辭 383 一 句子的採用 384 二 句子的組合 390 三 句子的調整 392 後記 395 參考書目 397
作者簡介 馬顯慈 男性,香港出生,曾於香港中文大學、珠海書院、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修讀中國語言及文學。主要從事傳統語言學、古典文學及語文教學研究,撰有中國語言、文學、語文教學等學術專題論文,另有大學遙距教材《教學專業語文知識》、《教學中文學科研究》、《幼兒教育:語文》、《幼兒文學》;古詩創作、報刊文稿,及編寫語文練習、課外閱讀叢書、網絡童話故事等。曾任職香港教育學院(現稱香港教育大學)中文系,現為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副教授,近年主要講授中國語言及文學課,計有漢字學、語音學、詞匯學、文體學、漢語詞義及修辭、文學語言及其發展、文言語法及詞匯等。個人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約七十篇,學術專著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三家散曲之比較研究》、《說文解字句讀述釋》、《說文解字義證析論》、《說文句讀研究訂補》。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